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順勢而為 大力發展數位教學

◎ 吳昌崙

五月本土疫情爆發之前,許多教職朋友都慶幸台灣防疫得當,尚能維持課堂教學運作為傲。如今,全國持續三級警戒停課不停學,各級教師和家長都「哀鴻遍野」。筆者認為,教育界不妨順勢而為,趁此波變動隨潮流演進,捐棄門戶之見與名校名師的思維,聚集相同學程領域專家合力設計數位課程,發展協同教學系統,內容除具防疫功能的視訊教學,還應包括建置超寬頻網通設備、數位教材與習題、學能檢測平台、VR/AR情境學習模組、人工智慧教學評量、網路課業輔助與諮詢等,利用資訊科技,讓學生能對學習內容進行反覆瀏覽、自主調整適合的聽講速度、語言翻譯、關鍵字超連結註解、線上疑難解答等,藉此消弭學習落差,尤其是城鄉教育資源差距。

此外,行政院於二○一八年十二月提出「二○三○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教育部遂編列預算啟動全英語教學師資培育,各大學如火如荼配合推動全英語課程。然而,許多科目用本國語文授課時,學生都不見得能如數吸收,遑論教師本身的英語程度是否能適切表達教學內容,在配套措施尚未成熟之前,教授者難免有照本宣科或淪為讀稿機之虞,而此世代受教者也可能因此成為教學實驗的白老鼠。倘若學生不及格的全英語科目是必修課,在重修學分時,勢必衍生爭論:到底教育的立意該聚焦在傳道授業或者英語能力?

反觀如果從數位學習循序漸進,自然水到渠成,筆者建議,雙語國家政策編列預算首要方針應先改善資訊系統,落實公文、檔案、媒體、教材等雙語化,並配合推行各學門之數位雙語課程,善用公共電視頻道,使人民耳濡目染下,自然而然導入混合語系一段時期,最後再轉型成雙語生活。以筆者的觀察,真正讓非華裔國際生在校園裡寸步難行的是公告、文書系統和行政人員等窒礙,而非課堂。

如今國際化已不再需要實體往來,許多大型商展因疫情關係,都開始轉型為網路展覽,如此更加節省管銷成本,正因有利益動機,可預見商業模式將隨數位科技快速演進。而教育也應當跟上腳步,成為另一座護國神山之無煙囪產業。

(作者為科技公司副總經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