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接種疫苗死亡率 算法有問題

◎ 牛明

我國展開75歲以上長者接種武漢肺炎疫苗後,傳出多起長者接種疫苗後猝死的案例。部分學者提出以全國死亡率統計所計算出來的日均死亡人數來跟接種疫苗死亡人數比較,然而兩者根本無法比較。

合理的比較,是接種疫苗的同一群人如果不接種時,會有多少人死於武漢肺炎(不是總死亡人數)。以下根據王明鉅網頁的數據計算(以6/16日的資料為基準),全國80歲以上的長者到5月底的人口數有86萬1160人,截至同年度6月16日為止的數據有148人死於新冠肺炎,假設其他條件不變之下,同一年齡群今年因新冠肺炎死亡人數為322.909 人[(148人/5.5個月)*12個月]年均死亡率為0.0003749(322.909人/86萬1160人)。針對已打疫苗這一族群人數9萬7543人(到6/16日傍晚為止其中死亡者年齡超過80歲的有9人),本年度因武漢肺炎死亡人數估計為36.576人,平均1個月大約有3人死亡。

也就是如果條件不變之下(一樣的疫情、一樣的醫療、一樣沒疫苗)的情況下,這群人於6月一整個月應有3人因武漢肺炎過世(尚未加計其他病因死亡人數)。然這群人打了疫苗以後,才半個月已有9人過世。如這9人真的是因疫苗施打(疫苗副作用或是疫苗施打過程所造成的身體窘迫),則應詳究原因方能避免民怨。此方式尚未校正,仍須精算。建議指揮中心可從未施打疫苗的80歲以上的長者隨機抽取與已施打疫苗組具有相同人口特性、疾病特性的樣本,觀察此樣本在同一段時間的死亡人數,做為比較基準,儘速以相同基準之數據進行比較,以杜悠悠之口。

疫苗會產生致死的副作用,舉世皆知。致死的副作用分布則隨族群而有差異,這也是常識。對全體族群而言,上市的疫苗利大於弊,大致毋庸置疑。然在面對副作用的質疑時,不宜將「利大於弊」未經驗證(或佐以不當之科學理由驗證)即掩蓋對特殊族群的致死副作用。而高齡族群接種疫苗的確可能非疫苗本身,而是因接種過程(舟車勞頓、高溫日曬、脫水)等因素造成身體窘迫而去世。如果是因接種過程所引起,各縣市政府就有更多調整流程的行政空間,而非歸責於疫苗副作用。是疫苗副作用或是接種過程所產生的身體窘迫(或兩者兼具),就留待指揮中心儘速研究,方能規劃部分族群停止施打或是調整施打程序。

(作者為研究人員,台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