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做對兩件事 臺灣可以衝擊大滿貫

◎ 陶以哲

今年法網男單冠軍決賽好看!比賽最終由球王喬科維奇逆轉勝奪冠,累積生涯第十九個大滿貫金盃。看著選手精湛球技與驚人體能,連續四個多小時的身體、心理到技術戰鬥,非常人所能為,這也說明大會為何願意給冠軍近一億元的獎金。

收看比賽轉播時,筆者特別上網查球王背景,喬科維奇出身在八百萬人口的塞爾維亞,人口沒臺灣多,該國經濟表現也普通,二○一八年國民年所得為七五三○美元,遠遠不及臺灣二萬五千美元。以整個網球發展史來說,過去華裔名將張德培可以在法網拿下男子單打冠軍,本國謝淑薇近年也在女雙項目拿下三座大滿貫金盃,說明人種不是問題,那為什麼臺灣男子還無法拿下大滿貫?

筆者以為,臺灣必須做好兩件事,便可讓男子球員能與歐美球員抗衡。

首先,本國潛力運動項目選擇與資源分配必須再思考:棒球與籃球為臺灣人最喜歡的兩項運動,許多人高手長的選手、都被網羅去打棒球或籃球。棒球長期職業化與國際水準,當然有其魅力,以籃球來看,臺灣籃球場密度之高可居世界前五,除本身門檻低,也因為籃球有舞臺、市場與曝光度(如PLG與T1的職籃現象),兩者都讓有志者一窩蜂效仿與資源投入,網球顯然在選才起跑點就輸了。

再者,社會大眾運動品味與價值需要 再進化:臺灣人才濟濟,但面臨臺灣自身文化品味與價值選擇,許多運動人才變得裹足不前、不夠勇敢。以筆者教育現場經驗,便觀察到部分多元/運動天份洋溢學子,最後跟隨著本國社會世俗觀,或家長的固有觀念,離開了運動場/興趣領域,去考試、升學、拿文憑。這當然沒有對錯,但這就是臺灣的教育文化。

終究,太多運動人才被吸收到臺灣兩大主流運動、或侷限在傳統升學框架中;據此,本國自然很難出現喬科維奇、費德勒和納達爾等世界一流網球奇才。社會進化的關鍵在於反思與行動,你我必須嚴肅面對自身環境限制與特性,將以上兩個社會文化問題做根本解決,方能期待未來大滿貫賽事成功達陣之可能。

(作者是政大附中教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