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從紐約COVID加護病房看台灣

◎ 陳貞婷

沒有人可以想像2020會是這樣的。

去年的農曆春節,我像往常一樣排除萬難回台灣與家人共處,當時武漢病毒的新聞才剛開始。整個台北都在緊張,我的家人也都好緊張。我很天真的跟他們說:「沒事的!一切都會沒事的!不要怕。」然後我飛回紐約的工作崗位:胸腔重症加護中心醫師,當時仍然覺得台灣媒體誇大病毒風險。

三月初,紐約市診斷出第一位COVID患者。這位重症病患被送到一間醫學中心。沒多久,我們的加護中心也出現了一名COVID患者。然後,接二連三陸續出現,短時間內從一個病房、兩個病房、三個病房···。醫院開始對這個無預警的病毒做政策規劃,每次一位COVID患者被移動位置,我們就會通知房務和警衛,房務要立即消毒,警衛清空通道走廊。

一週後,整個醫院都是COVID病患,已經無法像前一週那樣消毒及清空通道走廊。才短短幾天,紐約已經進入病毒大流行,也已經超過醫院能負荷的極限了!醫院不斷需要擴張病房,把會議室和教室改成病房,把所有平常不是病患使用的空間改換成加護中心。還有一台巨大的氧氣供應卡車,停在醫院門口,因為我們需要從開院以來前所未有的氧氣用量。

病患狀況危急。與一年前的同期相比,心臟停止院內廣播(cardiac arrest call)整整超出了400%(平均一個月75次上升到一個月近300次)(Keene et al. Journal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2021, Vol 36(2) 233-240)。身為加護中心副主任,我目睹病人一個一個死亡,也看到一整個家庭全歿。病患數量是我們負荷極限的四倍,而且整個紐約市的醫院狀況都一樣。根據一篇用兩萬COVID病人數據研究出來的文章,每兩個曾經插管上呼吸器的成年病人就有一個死亡,每五個因為COVID住院的成年病人就有一個死亡(Domecq et al.,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21, Vol 49(3) 437-448)。我和同事之間的閒聊話題,是如果我們自己不幸得了COVID希望如何處治。而且整個紐約市的醫院狀況都一樣。

圖為美國紐約去年因疫情大爆發,造成許多死者遺體無法立即下葬,當局規劃多台冷藏車來當作「臨時」太平間,但有750具屍體自去年至今仍尚未下葬。(路透)

某些方面,現在的台灣和當時的紐約很像。人們都居住在多代家庭,當一位家庭成員感染了病毒,其他家庭成員也會有近距離的接觸,全家很容易也很可能都被感染。而且大多數的人都住在公寓、大樓、社區,高密度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得這個病毒很容易也很快速地被傳播。

我常聽家人和在台灣的朋友很自豪的說,台灣2020的防疫有多成功,但我其實很擔憂。我擔憂的是,因為一年的成功防疫,很多人再也不認真的看待這個病毒議題,許多台灣人還活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泡泡裡,認為自己不會受到感染。事實上,COVID病毒無聲無息毫不留情,如果你不避免與它接觸,它一定不會放過你的!

2021在台灣COVID防疫也變成了一個政治和媒體議題,很多自稱專家的建議並非出自於科學的觀點。我強力呼籲甚至要求大家留在家裡,避免所有不必要的外出,保持距離,把口罩戴緊戴滿。最有效的治療就是預防!講真的,第一個打得到的疫苗就是最適合你的疫苗。我由衷希望台灣能很快取得足夠的疫苗,任何品牌的疫苗都好,西方疫苗都有強而有力的數據證明疫苗可以預防重症和死亡,疫苗的優點遠勝過它的副作用。請相信科學!

(作者為醫師,美國台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