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可以看到的飛沫並不可怕

◎ 陳志傑

五月七日美國CDC一份遲到一年多,涵蓋氣膠(懸浮微粒)為COVID-19傳播途徑終於公布了!這份報告將吸入小微粒列為最重要的傳播途徑,其次為大微粒(飛沫)的直接沈積,再來是因為各式接觸造成的傳染。

關於飛沫,去年初WHO第一版以五微米為分界點,五微米以上稱為飛沫,以下為飛沫核,但就氣膠學觀點,此分類與實驗室數據有相當大的出入。理論與實驗室都顯示,五微米在空氣中停留時間可達二十五分鐘,小於一微米可停留至少十二小時,若小於○.一微米可達一個月之久。這是指靜止不流動的空氣,若是湍流混合狀態,微粒在空氣中的停留時間會更久。

新冠病毒如果都是眼睛看得到的大飛沫,並不可怕,因為這些大飛沫只會因為慣性力與重力,沈積在各種表面,如桌面、牆面、衣服表面等,進而經由接觸而造成感染。這些大飛沫(微粒)尤其是二、三○○微米以上,就氣膠採樣的觀點,並無法經由口鼻吸氣所攝入,所以不會有吸入的危害,需要擔心的是沈積之後的接觸傳染。而接觸感染的防制,最重要的就是洗手。但心理上的壓力顯然較看不到的氣膠(或空氣)傳播來得輕一些。

所以最有效的防治方式是源頭管控,將確診者與疑似受感染者做不同程度的隔離與限制活動。這點衛福部過去一年運作算是相當的成功,台灣也相當幸運躲過多次顯然是社區感染,但未持續擴大成災,但終究不敵國內外壓力長久施壓,爆發社區感染,現在民眾更需要配合政策,儘量減少流動,需要流動時儘量配戴好口罩,保護別人也保護自己。醫護人員更需要更專注在呼吸防護,確認選用正確呼吸防護具,且確認有足夠密合,或是選用正壓式電動送風,甚至是呼吸回饋式呼吸防護具。一般民眾可以染病,但醫護人員需要照顧生病民眾,不可以受到感染,所以衛福部需要提供醫護人員最高階的防護。

由台灣民眾過去兩天的表現,沒有實質執行封城,但已呈現封城效果,相信我們應該還是可以撐得過去這次擴大中的疫情。

(作者為台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