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軍團改成作戰區 老兵說話

從「第一擊」的指管通情思考起

◎ 黃征輝

國軍未來軍制改革擬取消陸軍現行三個軍團,以及澎湖、花東防衛指揮部的全銜,不分平戰皆採「作戰區」編制,賦予作戰區指揮官更大的跨軍種指揮權限,其角色猶如「小參謀總長」。

此新聞一出,頓時引來正、反兩方評價。反方理由諸如陸軍掌控作戰區的人事權,此舉無異吃掉海、空軍的指揮權;台灣戰鬥部隊數量有限,作戰指揮應儘量扁平化,區分成作戰區猶如疊床架屋。至於正方言論,例如邱部長能放棄陸軍本位主義,因為作戰區指揮官也可能是海、空軍將領;這項變革可以解決陸軍軍團與作戰區指揮權責的問題;另外,三軍聯合作戰是未來戰場的趨勢。

其實,無論是反對或贊同,首應考量國軍未來將會面對什麼樣的戰場環境?我們不妨想像一下,未來兩岸戰爭,發動者定然為解放軍,絕不可能是國軍。因而台灣將承受第一擊,而第一擊的目標也必定包含「指管通情」的神經中樞。

也因此,國軍必須認真思考指管通情遭到破壞後的作戰指揮能力。作戰區成立之前,指揮中樞集中在衡山指揮所,如今加上五個作戰區,猶如生出五個「副指揮所」。至於指揮所與副指揮所之間的關係,「副」應為備份,僅在取代戰時「正」遭受攻擊,無法遂行原定的作戰指揮任務。

畢竟台灣幅員狹小,整個台灣與鄰近海空域只可能屬於同一個戰場。作戰區表面上讓指揮「三度空間」立體化,其實仍停留在「地境線」的二度空間,因戰機起飛後很可能已進入另一個作戰區,戰艦在海上無須航行多久也會轉換作戰區,硬是把空軍與海軍劃分成五個作戰區,對作戰指揮有一定的難度。

然而,就戰損後的指揮能力,作戰區的改革值得肯定。改革首要之務不是哪個軍種占哪個缺、哪個作戰區指揮哪個作戰部隊,而是儘快建立各個作戰區的「作戰指揮中心」。至於建立的標準,一在遭受第一擊後的存活力,二在具備獨力指揮全台作戰的能力。如果能做到以上兩點,改革就有非凡的意義,否則只是換湯不換藥,徒有虛名卻無法提升國軍戰力!

(作者為海軍前艦長)

最怕換湯不換藥就只多了將官缺

◎ 方屏生

國防部計畫廢止數十年來軍團、防衛指揮部的全銜,改以平戰一體的「作戰區」通稱,並擬於明年元旦實施。部長邱國正表示,未來作戰區指揮官將如同「聯參小總長」,統籌運用作戰區內陸、海、空三軍兵力。以任務屬性調派指揮官,不見得一定是陸軍將領。平心而論,此項改革有兩項「名目上」的優勢,一是讓海內外皆感受到台灣積極對抗中共犯台的決心,二是看起來具有分區統一指揮、聯合作戰的靈活度。但仍有不少待思考之處

例如現代化戰機輕巧速度快,若敵機瞬間橫跨兩個作戰區以上並同時展開攻擊,地面上至少兩個作戰區指揮官及一堆聯絡官要疲於奔命。若空中指揮歸空軍,地面屬陸軍,需要空中支援時,聯絡調度會不會更簡單、迅速、有效?

此外,前空軍副司令張延廷中將表示,「大陸軍主義的組織編裝早就不合時宜」,「必須有海、空軍背景的將領出任指揮官,才能以豐富的軍事背景從容指揮」,「否則在軍種本位主義及強調『服從命令』的威權作梗下,專業背景只能聊備一格」,「極可能貽誤戎機錯失戰局」。可見改制「作戰區」的計畫尚未具體化,三軍將領已波濤洶湧。

最有趣的說法來自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他認為此舉有助於落實「仗在哪裡打、部隊在哪裡練」的概念。然而,台灣就那麼一點大,陸軍還是只能在目前軍團所在位置執行教育訓練,如同海軍必須下水行舟,何來改變之有?其次,目前我國主力正規軍兵役制度是四個月,不知道仗在哪裡打?更不清楚能練些什麼?

回顧歷史,類似「中台不對稱作戰」的模式從未發生,相關變革須周延謹慎,試誤驗收,避免紙上談兵。更不能把軍團改制為作戰區之後,湯藥沒換,只用了新的鍋與蓋來裝,然後跟三軍統帥報告,還需要多幾個將官缺云云,徒留話柄。

(作者為陸戰隊退役少校,台中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