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傳藝金曲獎定位不清,真能傳藝?

◎ 楊閩威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全球的娛樂事業大受打擊,表演藝術市場亦急速冷凍,不知何時能恢復?台灣是少數能維持一定演出水準的國家,全歸功於國民抗疫有成。今年的第卅一屆傳藝金曲獎雖照常舉行,卻掩飾不了表演藝術市場日益萎縮、參賽作品逐年減少的問題。如傳藝中心主任陳濟民在入圍記者會提到的:「今年報名作品與去年相比,減少了卅五%」,明年因為疫情影響,相信情況會更加嚴峻,那麼參賽條件、作品規格是否也要相應調整?網路演出與數位出版品是否也可報名?

傳藝金曲獎本身定位亦有問題,原屬金曲獎的一環,為了與流行音樂區分,而獨立成為另一個獎項,目前分為出版類與戲曲表演類。其中出版類是從「非流行音樂」類別衍生出來的,戲曲表演類則是新創。二○一四年轉由傳藝中心主辦後,兩類不同性質的獎項合併一起辦理,在屬性上相當不合,可說是非常偷懶的做法。筆者建議傳藝中心可以將戲曲表演類重新規劃,獨立成為「傳藝表演獎」,或許可以效法美國的東尼獎?讓非流行音樂與戲曲表演能夠有效分流,回歸各自專業領域與評審標準。也不要將非流行音樂類統統放在出版類,因為音樂與唱片製作本身的市場、專業亦不盡相同。

至於戲曲表演類部分,據筆者觀察,入圍、得獎的團體,仍然以知名度高的演員、劇團為主,他們所掌握的資源與機會,遠比一般小戲班多得多,傳藝金曲獎對這些團體來說只是錦上添花,無助於活絡市場票房,更談不上人才培訓。傳藝中心與其每年設計精美的頒獎典禮和演出秀,還不如從製作補助、票房補貼、地方深耕、文化抵稅、輔導經營等方面出發,提升傳統表演藝術的市場需求與能見度,才是最重要的目的。

(作者是文字工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