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若缺水成為常態…

◎ 范綱植

自莫拉克風災後,台灣在因應致災降雨的防災軟硬體能力已有顯著提升;然而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導致降雨型態改變,台灣目前卻還是沿用數十年來以水庫儲水做為主要的集水、供水方式。尤其今年更可能是五十六年來首度沒有颱風降雨的旱年,還未入冬許多地區即已啟動第一階段夜間減壓供水之限水措施。若未來旱象成為常態,筆者幾點發想如下:

首先,面臨嚴峻的水情,已無法單靠一個政府部門對應或僅單純透過調整水價進行供需調節。而應根本地體認水資源已是「稀有財」而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公共財」,政府各部門應通力合作開展水資源系統性的節約與政策規劃。

在開源部分,未來興建之公、私建築皆應強制設置雨水貯集系統,並納入綠建築標準評比,簡易過濾後即可用於澆灌花木及廁所用水。都會區的主要幹道周邊亦應逐步設置網狀雨水回收的集水箱涵,匯流於供水廠過濾後再利用,以增加都市用水的自給比率,而非每一滴水都從水庫取用。

在節流部分,甫掛牌成立之農田水利署,應盡速精算出最有效率之農業用水需求,建立更好的澆灌營運管理;工業部門主管機關亦應規範廠商使用更高比率之循環回收水,降低工業用水在生產過程中之不必要浪費;水利部門則應常態配合降雨區域進行季節性之「北(南)水南(北)調」跨區調度,確保各區供水無虞。

(作者為法學碩士,任職於教育機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