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青年時評) 離岸風電、漁業資源之共存共榮

◎ 周志展

新聞報導離岸風電的施工廠商與當地漁民發生衝突,當然離岸風電對於當地的生態影響值得關注,特別是葉片及水下噪音的部分,但難道離岸風電真的是漁業資源殺手嗎?

北歐從一九九一年開始離岸風電的設置,對於風機設置的生態影響進行了最多的研究。其中許多研究指出風機的基礎除了提供各式大小魚類棲息的庇護所外,保護水下電纜所劃設的禁漁區以及林立的水下基礎將形成de facto的海洋保護區,使得長期遭受拖網荼毒的海床有休養生息的機會,完工後甚至吸引海洋哺乳類前往覓食。

目前台灣離岸風場主要位於北海海域等中高緯度地區 ,關於離岸風機的生態影響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此範圍。台灣的離岸風電是世界第一個低緯度大型離岸風力開發計畫,未來離岸風場對於生態的影響,相當具有研究價值。

雖然沒有同緯度離岸風機的紀錄,但同樣低緯度的海域卻有不少鑽油平台。許多研究在鑽油平台觀察到高於周邊海域的物種豐度,且記錄到魚類的繁殖行為,說明這類結構能提供魚類繁殖,而不是僅止於吸引魚類集中的誘魚效果而已。有鑑於此,美國政府在墨西哥灣推出Rigs to Reefs計畫,經過評估後,讓業者申請將退役海上鑽油平台的支架留在原處,在缺乏硬底質的墨西哥灣提供珊瑚以及其他固著性海洋生物生長。

台灣海峽同樣是缺乏硬底質的沙泥海床,離岸風電的水下基礎很可能有類似的效果,提供珊瑚與牡蠣等生物固著的空間。

過漁是台灣沿海的嚴重問題,烏魚捕獲量不到全盛期的五分之一。白鯧從一九九五年的高峰六九七八公噸,一路下滑到二○一二年的九一九公噸,之後的捕獲量甚至少到在官方紀錄上消失。午仔魚從二○○○年的六九一六公噸,到二○一五年的五五三公噸。土魠魚在二○○七年一五四六五公噸,到二○一五年六八六公噸 ,僅剩全盛期的四%,這些都不能歸咎於離岸風電。

反觀目前的研究結論大多顯示離岸風電對於魚類生態沒有太多負面影響,甚至有些正面效益。雖然風場會限縮漁船作業空間,但產生的礁體效應也有助於保護漁業資源,相關證據顯示離岸風電與漁業應非二擇一的取捨,而是可以共存共榮。風場的禁漁區作為保護區,漁民可以捕捉風場的外溢漁業資源,永續發展,而不是持續目前作法,直到撈出海中的最後一條魚為止。

(作者畢業於生命科學系,台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