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紙本書籍網路化的六點思考

◎ 午楓

有關使用網路資訊化,不使用紙本書籍的議題,目前最主要不可強力推行原因,主要有以下六點看法:

一、並非所有書籍都已網路化

現行很多重要的書或各類的經典史籍,很多尚未電子化、網路化。走進國家圖書館,館內的各種社會、自然、人文科學領域知識,甚至全世界最先進的科學研究期刊、書籍,也並非全部電子化。書籍、期刊等紙本書面資料使用網路化、資訊化,仍需時間。例如:硬體設備、軟體人才、計畫、流程等,都需時間配合,未來慢慢全面網路化,自然水到渠成。

二、思考閱讀學習效果的科學論證

電子化、網路化閱讀習慣,對學習效果的影響?例如:是否會有淺碟化、長期閱讀更有傷害閱讀者視力的看法?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紙本閱讀是否有更能深度思考、更激發想像力的樂趣等。都有待認知心理學家、學習心理學家、大腦神經醫學家、有經驗的專家教師的研究、論證,或提出見解。即使紙本的使用人再少、市場再小,相信仍然會有其存在的需要。

三、從閱讀習慣的改變來看

很多人從小到大,閱讀主要來源為紙本。如果馬上改變為電子化閱讀,對一般社會大眾、廣大學生,不應是魚與熊掌擇一,而應求閱讀習慣的多元,紙本閱讀仍有其靜謚的樂趣。即使是要透過全面限定網路化,來加強推動全市、全國網路化普及,也要了解紙本使用的優點,不要用個人的想像,忽視大環境的現況。

四、從施政優先順序來看

施政重點千頭萬緒,還有很多的積習可檢討,最重要的是興利、創新。舉凡大巨蛋的安全事項、履約問題,到振興臺北市的經濟、國際的旅遊、文化產業的再興、老舊的社區改建更新,有太多值得全民關心、討論,只簡單的丟一個不要紙本的電子閱讀,就好像拿個奶嘴給肚子餓的小孩吸,實在是太廉價。

五、報紙網路化的實例經驗

我們知道,報業的改革在編輯部、在採訪編輯,為什麼紙本報紙還存在?第一,報紙仍有廣大的紙本讀者需要服務。其次,企業產業的經濟產值,企業的收入,仍有許多以紙本為生的人員及公司部門生存與發展思考。個人認為,應逐步、穩健調整。

六、好政策好推動才會受到歡迎

台灣是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我們可以透過選舉來決定政府的領導人物,我們可以選擇具體可行的好政見、選賢與能的好人才。再長的時間市長兩任也只有八年,要改革也要做到目標、期程可行,最重要的是民眾接受、企業公司經營可以配合及生存。否則,當任期結束,很多政策就會人去政息,再回頭看時,只淪為一場嬉戲的劇碼。

(作者為公務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