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文化迎春》新春開卷趣:伊藤博文大清封相? 曾國藩殺李秀成滅口? ◎藍祖蔚

《情義與隙末》(新銳文創提供)

◎藍祖蔚

不管是拍電影或寫小說,日本名相伊藤博文都可以搖身一變為梟雄或魔王,特別是很多人認為他是引爆戊戌政變的最後一根火柴。因為就在慈禧臨朝,軟禁光緒的前一天,光緒曾在紫禁城內接見了伊藤博文,稗官野史繪聲繪影說:兩人相談甚歡,惹毛慈禧,母后因此毅然還朝,宣布戒嚴。

巨變前夕滿城風雨《情義與隙末》寫晚清風吹草動

光緒究竟和伊藤博文談了些什麼?是外交應酬?還是真如坊間所言:要拜相?將祖宗所傳之天下,「拱手讓人」?戊戌政變發生在1898年,就在三年前,李鴻章才和伊藤博文簽下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三年後,急著變法自強的光緒真的想請敵揆伊藤組閣嗎?中國真的沒人了嗎?光緒究竟在想什麼?

以上的讀史狂想,線索來自蔡登山的新作《情義與隙末》,其中一章提到御史楊崇伊上疏慈禧,敦請訓政的奏褶中,就出現了伊藤博文可望「專朝柄」的傳聞,也臚列了曾經在外交戰役上任憑伊藤笑辱掠奪的李鴻章,寫給兒子李經方的信件:「內意竟欲留伊藤為我參政,可笑也。」在巨變前夕,任何一點風吹草動,確實都如杯弓蛇影般,被擴大成驚心動魄的滿城風雨。

《情義與隙末》是歷史書,重點在於「重看」晚清人物,伊藤博文是外人,終究亦未拜相,他的身影僅輕輕點到為止,至於暗藏其中的政客心機,還有很大空間可供戲劇高手大做文章。

蔡登山的功力在於善於「推敲」,譬如朝廷傳旨要曾國藩將太平天國的忠王李秀成「押解來京」,曾卻搶先一步先殺了李秀成,曾究竟在盤算或懼怕什麼?就多了幾分鑼鼓疾走的戲劇張力:不管是為了掩飾湘軍曾經虛報戰功,縱火南京城、以及錯報洪秀全死訊的醜事?還是李秀成曾經勸曾國藩擁兵稱帝?以及李秀成親筆寫下了自述,卻遭曾國藩刪改的街議巷聞,在在都啟人疑竇,蔡登山的結論直指曾國藩殺人滅口應與李秀成要他稱帝有關,同樣有著燭影搖動的想像趣味。

康梁想刺殺慈禧?想當恐怖份子還不夠格

書中也細述了「康有為派梁鐵君刺殺慈禧始末」,精彩之處並非強調康有為只會打嘴炮,心有餘,力不足,因此壯志難酬,而在於透過梁鐵君和梁啟超在信件所揭露的真相:死士難求,詐騙痞癩卻不絕如縷,供養死士,就像「狎客奉承妓女」,船頭金盡,肯定琵琶別抱,稍拂其意,立刻反面無情。不懂江湖險惡,也不堪需索的康梁師徒,顯然想當個恐怖份子還不夠格。

然而康梁確實買到了不少情資:包括在太監引領下進入頤和園拍照,知道了慈禧可能搭乘的東洋車或小火輪,甚至還能抄到皇上的「脈論」,窺知龍體虛實…魑魅魍魎爭相出賣主子的醜態,正預告著大清王朝的崩毀在即。

晚清文人林紓是翻譯西洋文學的先驅,從李叔同、魯迅、錢鍾書到郭沫若都曾熱愛林譯小說,林紓的傳奇是他不懂外文,但有行家幫他選書,經口譯大意後,再由他「耳受口追」,以古文改寫成林體小說。在「林紓的幕後英雄」一章中特別提到張艾嘉的外曾祖父魏易(張的外公魏景蒙是魏易的第三個兒子),不但為林紓選書,還曾合譯「黑奴籲天錄」,更曾勸阻林紓不要隨意竄改,自添議論,應盡力忠於原著,至於魏林合作完成的狄更斯小說譯本,還曾被翻譯名家高克毅譽許為「流暢,簡潔而傳神」。

從細微處探古人本色,見人所未見是蔡登山的筆耕本意,讀《情義與隙末》,既可驚見史書闕漏的章節,又可從充滿戲劇衝突的選材角度中,多添飯後閒話,是本越讀越有後勁的讀史筆記。

《情義與隙末》(秀威資訊製作:02-27963638)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