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星期專論》亞洲長期和平正在崩解?

香港反送中運動遍地開花,中國政府派出武警部隊,並集結在深圳邊境。(美聯社檔案照)香港反送中運動遍地開花,中國政府派出武警部隊,並集結在深圳邊境。(美聯社檔案照)

◎何瑞恩(Ryan Hass)

一年前,筆者曾在這個專欄裡撰文預告一些值得關注的區域重大趨勢—朝鮮半島的敵對狀態可能解凍、中國的外交攻勢與日俱增,以及美中關係持續惡化等。一年後,這份清單已呈現倍數成長。

日韓意氣之爭 美中貿戰持續升級

亞洲的幾乎每個角落都已亮起紅燈。正如我在布魯金斯研究所的同事卜睿哲(Richard Bush)最近的警告,亞洲的長期和平似乎愈來愈無以為繼。

在東北亞,日本與南韓因歷史宿怨未解,陷入兩敗俱傷的意氣之爭。中國和俄羅斯軍隊最近在日本海(兩韓稱東海)執行首次聯合空中巡邏任務,引發日本與南韓軍機分別緊急升空攔截。北韓正擴張其核武與飛彈能力,但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在此同時也營造假象,佯裝他有意以放棄核武交換經濟援助—至少美國總統川普如此認為。

另一方面,美中貿易衝突正迅速升級為全面對抗,雙方關係的各個面向因而敵我分明。中國罔顧美方制裁禁令,持續購買伊朗石油;美國在退出「中程核飛彈條約」後,表明在亞太地區部署中程彈道飛彈的意圖,中方則矢言在軍事上有所回應,也都擠入既有的長串壓力清單之中。

由於中國試圖在二○二○年一月的大選前脅迫台灣,並操弄公共輿論,兩岸情勢變得更為緊張。華府與台北相對於北京兩陣營的「行動—反應循環」(action-reaction cycle)已經根深蒂固,彼此之間都認為自己正就對方無法容忍的行徑做出反應。

中國武警集結 伺機暴力鎮壓香港

香港的情勢也一觸即發,港人試圖阻止自身在「香港基本法」下所享有的權利遭受侵蝕,部分示威者甚至訴諸暴力,港府卻以不斷升級的武力回應。中國政府已警告,它對公民不服從及暴力抗爭的耐性有限,並以大批武警部隊在深圳邊境附近集結的畫面,證明其所言不虛。暴力鎮壓的可能性確實存在。

還有新疆,已成為中國國際形象的瘡疤。即使國際譴責迄今相對無聲,但強制關押為數不明的大量公民,對其聲譽造成的傷害,正削弱中國為放眼區域或全球領導地位爭取支持的能力。

還有,南海緊張局勢居高不下。最近幾週,菲律賓在面臨中國入侵後,求助美國保障其安全,中國與越南船艦也陷入對峙僵局。報導指稱,中國正在柬埔寨興建軍事基地,使其成為它在東南亞的第一個海軍前哨站,北京逐步侵犯東南亞的疑慮被進一步放大。亞太地區各國領袖,包括澳洲總理莫里森、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等美國的堅定盟友,以及太平洋島國領袖們,皆已敲響大國對抗加劇的警鐘。

不僅如此,在印度突然宣布取消喀什米爾擁有立法自治權的特殊邦地位後,兩個擁有核武的南亞強權相持不下。這項決定將這個穆斯林佔多數的邦納入新德里當局的政治管轄之下,升高了與巴基斯坦的緊張關係。

正如英國《金融時報》首席外交事務評論員吉迪恩‧拉赫曼(Gideon Rachman)最近的警告,我們可能正見證亞洲戰略秩序的崩解。過去四十年來,亞洲各國實現了歷史性的經濟成長及人民福祉的改善,只有北韓例外。美國藉由它的主導地位遏阻衝突,維護穩定的安全環境,並促進市場開放,鞏固了當前的秩序,但並非無懈可擊。在此期間,中國大幅推遲對外擴張的野心,轉而聚焦於改善國內民眾的生活。兩岸關係方面,中國主要堅持追求和平統一,台灣領導人也普遍對煽動民族主義以追求政治利益謹慎而行。

如今,川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似乎都沒有記取歷史教訓。川普公開質疑結盟的價值,並推進以民族主義、本土主義及單邊主義為導向的外交政策。他致力於「美國優先」,但此舉引發對美國在亞太地區原則性領導地位的質疑。與此同時,習近平也似乎決心增強中國軍力、延伸防禦周界(defense perimeter)、鎮壓異議、籠絡及恫嚇台灣、加強對爭議領土的控制,伸張中國對區域事務的領導地位。

亞洲秩序崩解 台灣領導者需有遠見

換言之,不僅是兩岸關係,台灣外部環境也愈來愈複雜。雖川普政府同意出售F-16V戰機,確保了美國對台灣的承諾,過度標榜卻有風險。無法逃避的現實是,亞洲的戰略結構板塊正在轉變。台灣無法自外於這些變化,美國也無法全方位地庇護台灣不受影響。判定哪些問題會趨緩、哪些將擴散,目前仍為時過早,但我們不能天真地以為,所有問題都會自行化解。為了因應持續變遷的情勢,台灣需要有遠見、平衡力和戰略的領導者。台灣選民在明年一月投票時,應該優先考慮這類特質。

作者何瑞恩(Ryan Hass)作者何瑞恩(Ryan Hass)

(作者何瑞恩為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研究員;國際新聞中心周虹汶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