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政治人物的精神健康

◎ 陳喬琪

台灣每逢總統選舉,總是非常的熱鬧。但是從一九九六年台灣實施全民直選總統以來,從來沒有像今年,有一位總統候選人的行為舉止是如此受到關注。這位候選人的問題,在各種媒體引起很大的激盪與討論,甚至有醫師在社群網路提出看法。

精神醫療的實務原則是,假如沒有與當事人面談並且實施臨床檢查,就無法對當事人的精神或生理狀態做出診斷;再者是醫療的倫理規範,設若沒有當事人的同意,就不可透露當事人的任何醫療資訊。

國家的領導人被發現罹患精神疾病在歐美國家並非罕見,但通常是與就任後的工作壓力有關,譬如美國的甘迺迪總統。有些政治人物,平時看起來溫文儒雅,卻缺乏治理國家的能力,像美國的小布希總統。

民主國家的選舉本來就是這樣,在競選期間,候選人出現做作的行為、誇大的語言、宣傳自己的智力、不負責任的承諾,甚至被揭露過往不光采的個人經歷。選民自己要能夠判斷,選舉一位真正有智慧、有體力、能夠抵擋與處理壓力的國家領導人。

壓力會導致心理問題與影響精神健康,甚至引發不正常的行為。但是大部分的人,都不太重視這樣的問題。我們常常看到,許多人訴說身體上的不適,取代焦慮或鬱悶的情緒;使用不正常的心理防衛機制,如壓抑與否認來因應壓力;用飲酒或吸菸來紓解壓力而成癮。從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資料可以看到,我國國民各種輕型精神疾病如焦慮症,以及成癮疾患、如酒癮的發生率逐年攀升。如何因應壓力,是當下每一個人重要的生活課題。

我國的民主政治發展尚未臻成熟,反而因為文化特性、人情世故,甚至處處法律陷阱,導致政治人物的工作壓力比一般人大很多。政治人物光鮮亮麗背後的巨大精神壓力,並非一般人可以想像。政治人物應該特別注意自己的心理壓力,有一位精神健康的專家在競選團隊裡,是必要的。

(作者為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兼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