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一起跳舞吧!——跳島翻轉舞蹈界

「串一起跳舞」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為新竹縣成功國中體育班的學生進行跨域舞蹈訓練。(記者何宗翰攝)

採訪、攝影◎記者何宗翰

一個舞蹈節應該是什麼樣的?驫舞劇場和OISTAT國際劇場組織日前在新竹市舉辦了別開生面的《跳島舞蹈節:新竹跳》,打破以往以節目為主的思維,希望讓觀眾不只看舞、懂舞、討論舞,還打算開始跳舞。

「舞蹈是一種非常有感染力的藝術,但如何能最快速的感染,集結最多的藝術家,用最快速的方式擴散出去?而不是在劇場裡等大家來看表演。」 《跳島》計畫主持人、驫舞劇場藝術總監陳武康說,一般藝術節的策展團隊會先產生一個藝術價值,然後推作品跟民眾連結,但《跳島》不以節目為主,而是把舞蹈當作「病毒攻擊」,希望很快能跟在地產生交流。

5天朝夕相處 迸出新創作

《跳島》請大量的藝術家到新竹,跟觀眾面對面,談編舞焦慮、舞蹈中的性別角色、舞團與舞蹈及生態,還將5位編舞家關在一起5天,朝夕相處後編出一支舞,讓觀眾直擊舞蹈如何發生,並直接到民富國小、竹北高中、交大韻律教室、樂齡學習中心舉辦身體工作坊,全部免費,讓觀眾給自己接觸的機會。

從舞團到藝術節,陳武康說,驫舞劇場以前很多年輕編舞家,因為資源不夠,沒有辦法照顧所有人,就慢慢離開,後來只剩蘇威嘉跟他,兩人又太像,決定分開編舞、做不一樣的工作坊、策展,接觸越來越多藝術家後,都覺得好像可以做些什麼,讓環境再有趣一點。

「台灣有很多人跳舞,也很多人學舞,但如何形成一個產業?舞蹈賣票難,是真不知道人在哪裡?不知道往哪動?往哪使力?」陳武康說,很多場館的策展人出國很方便,直接用很高的價錢引進表演,但不見得能跟在地連結,也玩不起來;台灣很多殿堂裡面的舞,跳到後來都會跳出宗教性,因為身體感進入另一個層次,變安靜、變不動、變思考為什麼要動,一般人就較難接受。

《跳島》正式賣票的活動只有3場,其中《身體我的名片》是一場史無前例的表演,類TED演講模式,請來16組藝術家和團隊,每組15分鐘,用舞蹈、演講、問答的方式分享他們的跳舞歷程,長達6.5小時一票到底。

街舞尬芭蕾舞 串出新可能

「這是比較費工夫,但是更好的花錢方式!」陳武康說,藝術家來自各個舞團,單一作品來新竹,觀眾可能根本看不懂,拆成16個,一天下來好多口味,滿足不同程度的觀眾,也呈現整個台灣的舞蹈光譜以及可能性,想念舞蹈科系的孩子,家長也能看到一些方向。

「串一起跳舞」邀請編舞家陳彥斌、董怡芬,用一個多月的時間,為新竹縣成功國中體育班的學生進行跨界訓練,從專注速度、目標明確的田徑身體,變成有節奏、有快慢、兼顧團體協調性的舞蹈身體;也讓街舞遇上芭蕾舞,讓不同身體訓練的人碰在一起,進行實驗性演出。

陳武康說,《跳島》就像個軟平台,不像場館或機構要很多規則,只要寫計畫拿到一點錢就可以做,給藝術家一點火去燒,不管「5天日常編舞」或「串一起跳舞」都是一個起頭,起得好,也許後面就有人把它接走;邀請16組藝術家和團隊一起上台,也許看對眼「揪」一下,新的合作就誕生了。

「台灣人其實很愛跳舞,只是大家都不說、也不願意正視,希望讓他們知道自己有多愛。」陳武康說,《跳島》希望能夠再持續,甚至到全台灣各地,起碼要3年,才能一次大翻轉本來的產業結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