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顛峰時刻,用尾勁速球,創造了一連串不可思議的驚歎;他在困頓時刻,用毅力尾勁,打造了一個不想放棄的傳奇。
傳統運動家電影,偏好《洛基》模式,強調從克難爬上顛峰,用汗水書寫勝利,不然,也要像《翻滾吧男孩》系列一樣,在一連串的失敗後,仍能有甜美的果實期許著即將到達的顛峰。沒有勝利,就沒有奇蹟,就沒能風光,然而《後勁:王建民》採用了一個很另類的切入角度,一切就像誠實的片名:焦點不在昔日風光,而是他既是風又是雨的十年苦熬。
《後勁》中對他在洋基時代的光榮戰役,著墨極少,全片的重心從他滑下顛峰開始,那是一個汗水和焦慮都加倍,歡呼聲卻少比負數更微弱的淒冷時刻,換句話說,電影想召喚的不是「王」的風光,而是要來見證他如何走出那個黑暗幽谷。
球場上沒有永遠的冠軍,建仔的洋基風光太短暫,主戰兩年雖然贏來了「台灣之光」的美名,然而隨後腳和肩先後拉傷,被迫轉戰國民和皇家隊的際遇,卻是讓人既傷心又揪心的痛,導演陳惟揚就是看到了王建民黯然用餐的背影才動了心,他能拍到的都不是大家熟悉的風光場景,然而這個機緣卻也給了《後勁》一個全然不同的視野。
《後勁》的主要論述在於王建民不肯放棄:大聯盟上不去,3A也好;3A沒得打,獨立聯盟也行;這個醫生看不好,農場他肯去,魔法學校他也試,試了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不試一定什麼都沒有,電影捕捉到這位190公分的大男生,每天在手肘部位夾著氣球做復健的動作,甚至把旅館小房間的床墊都挪開,充做克難練習場的癡與傻時,他的意志與追逐,儼然就成了最珍貴的書寫。
《後勁》的最大困境在於建仔無法「王者再臨」了,即使一度重返大聯盟,卻也還是一道比洋基時代更短暫的閃電。不過,就算他不再是呼風喚雨的勝利英雄,卻是一位不想被命運打垮的鬥士,一切就像他在洋基時代,用伸卡球打造出滾地球王子的球風,已從顛峰滑落的他,就是咬著牙就是還想投下去,那不是演戲,而是一個完全不確知明天會如何的情境下,依舊踽踽獨行的唐.吉訶德式決志。
《後勁》中多次出現建仔僕僕風塵,開著小車轉戰各地的寂寞身影,黑暗時光中,寂寞是他最貼近的朋友,提供這種近距離觀察,拍出這種人生幽微,毋寧是更有意義的英雄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