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看看韓國怎樣拚正名

■曾韋禎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台灣的媒體、政客言必稱韓國,什麼都要拿來跟韓國比。偏偏他們又喜歡擷取片面的資訊,只為藉韓國貶低台灣。

最常見的迷思是「韓國拚經濟,台灣拚正名」。實際上,韓國正名拚得可兇。以韓國首都為例,在李氏朝鮮的時期稱為漢城(Han Seong),日本統治後改稱京城,戰後韓國獨立,為去殖民化,首都改名為Seoul,是由古代新羅語的首都(Seorabeol)演變而來,因此在中文並無與之相對應的漢字,是故漢語國家仍沿用明、清時代的漢城舊稱。這讓韓國人相當困擾,在一九九二年後,韓國政府就在思考該如何將首都漢譯,二○○五年通過決議,用首爾作為韓國首都的漢文名稱,並要求台灣、中國、香港將漢城正名為首爾。韓國人拚正名可是拚到外國去。

韓國在去中國化也是不遺餘力,千年來與中國錯綜複雜的歷史糾葛,讓獨立後的韓國亟欲擺脫以往臣屬於中國或是為日本殖民的氛圍。要去政治上的殖民容易,去文化上的殖民難,韓國索性把中、韓文化上有類似的全都據為己有。中國的端午節,韓國以「江陵端午祭」向聯合國登記為世界遺產。利用中國的渾天儀和西式鬧鐘原理製成「渾天表」,被印在一萬韓元新鈔上。韓國新教科書將朝鮮半島青銅器時代提前一千年。韓國人也不時抗議中國把「韓屬東海」稱作「日本海」。韓國宣稱「金屬活字」印刷起源韓國,以有別於中國北宋畢昇所發明的膠泥活字。陰曆年的英文從Chinese New Year 改為Lunar New Year。不管是正名還是去中國化,韓國人都拚得很起勁,台灣若要向韓國看齊,的確得多多努力。

韓國在數百年來所受之種種屈辱,培養出一致對外的民族性,因為這樣的民族性,他們可以徹底去殖民化、去中國化,在經濟上也能抵制外貨,全力支持自己的民族工業;另方面,卻也因此屢見造假、作弊之醜聞。當台灣的媒體老愛標榜韓國經驗時,往往將這最重要的部分給忽略掉。至少,韓國人的敵我意識比現在的台灣清楚太多了。(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