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高雄的美麗與哀愁

◎ 黃斐新

日前和朋友聊天,提到高雄一日觀光旅遊的美好印象,便捷的輕軌、捷運,舒適寬廣的駁二,整個城市充滿活力與朝氣。身為高雄人的她,則從居民的角度說出工業大城的市民生活,煮飯、喝水一定要用過濾的水,出門必定準備口罩預防當天工廠啟動煙囪排放氣體。對於高雄的過客來說,高雄市是美麗的海港,有人文色彩與文創風氣的新灣區。對長年生活在高雄的市民來說,在氣爆過後,對於每日行經的道路,甚至是住家底下是否為地下管線行經路段,坦白說,多了一份不安與惶恐。會不會再爆?氣爆過後,我們的城市是否更安全?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高雄八一氣爆紀念裝置藝術計畫」即將落成,定於月底舉行落成典禮。公共藝術「記憶的漣漪」位於高雄市凱旋二路及三多二路交叉口,即氣爆發生現場。記憶的漣漪,希望人們記得什麼?死傷人數?裁罰判決?氣爆畫面?市民的眼淚?公共藝術象徵的集體意識、公共性與政治性為何?藝術是救贖、轉化與昇華,但絕不是城市治理與再生的休止符。

當工業大城的日常生活與「科技」、「技術」與「物」緊密連結,如地下管線般錯綜複雜,便是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研究的關懷範疇。科技與社會研究在台灣發展的歷史以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成立的時間來看,至今累積了十年以上的學術能量。高科大STS中心主任洪文玲副教授長期關注高雄氣爆,以STS取徑分析高雄氣爆案。洪副教授於《科技社會人3:跨領域新驛路》一文即提出高雄氣爆的STS觀點,為多種工程交錯的體現,城市圖資檔案建立與化工廠外的環安標準再思。最終,工程災難凸顯台灣工程倫理與工程教育的問題。氣爆在熱鬧街道炸出坑洞,更炸出台灣工程教育的坑坑洞洞。試想沒有工程倫理的工程施作,試想沒有社會關懷的工程教育,試想科技、技術與社會交錯的那一刻,人與物交會的瞬間,我們能做什麼,又做了什麼來預防災難發生?

如果要說高雄氣爆教了我們什麼,身為公民,我更加意識到公共參與的重要,了解所在城市如何運作,檢視運作系統是否有疏失,而預藏了導致風險的關鍵因素。如果要說高雄氣爆帶給工程人的省思,希望是將高雄氣爆等台灣本土工程災難事件納入課程教材,重視並實踐工程倫理,使學生對於所參與的工程有一份榮耀與驕傲,因為工程創造了城市景觀與形塑人們的生活經驗,更是關於人們的寶貴生命。

高雄氣爆之於台灣,如同水中漣漪,震動了社會各層面,石化企業、政府部門、工程專業、工程教育、城市風險管理等。我們更安全了嗎?工程教育更重視工程倫理了嗎?相信我們都衷心希望與祝福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好,相信我們都希望答案是肯定的「是」。

(作者為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