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對美市佔率創新低,誰是罪魁禍首?

去年我國出口在美國進口市場佔有率降至二.○六%,創下新低紀錄。依美國海關統計,一九九○年台灣在美國進口市場佔有率還有四.六%,高於中國的三.一%,一九九三年被中國所超越,至二○○一年更為南韓所超越,去年排名已降至第八,台灣在美國市場之影響力已日漸式微。

有人把這一結果歸罪於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認為美、加、墨間關稅互免,排擠了北美區外國家的出口。但持此說法的人,顯然是在迴避台商西進對台灣的各種傷害,故意忽略亞洲國家在美國進口市場佔有率不但不受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之影響還逐年提高的事實。日本除外的亞洲主要國家(中、台、韓、星、香港)的美國進口市場佔有率,二○○○年為十七.三八%,二○○六年為廿一.四三%,提升幅度達四.○五%。中國尤為顯著,由二○○○年的八.二二%提升到二○○六年的十五.五一%,提升七.二九%,若與一九九○年的三.一%相比,躍升達五倍以上。顯然,我國在美國進口市場的萎縮,問題不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而是台商西進取代了台灣出口的結果。

去年二月經建會完成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台灣高科技產業在美國被中國取代的比率,在二○○四年已逾廿%,遠遠超過南韓的八.七%。值得一提的是,此一比率在一九九五年我國為一.三九%,南韓為一.一四%,二○○○年我國為二.○七%,南韓為二.二七%,表示一九九六至二○○○年的五年期間,我國高科技產業產品在美市場被中國取代的速度比南韓被取代的速度慢,南韓高科技產品被中國取代之比率高於台灣。但二○○一年大舉開放IT產業登陸的「積極開放」改變了此一趨勢,使我國被中國取代之比率幾達南韓之三倍,台、韓經濟實力也從此乾坤大扭轉,南韓趁著台灣朝野沉醉於「投資中國,經濟統合,雙贏互惠」的神話中,遠遠把台灣拋至後方。

累計投資金額達十倍於南韓的我國對中國大投資,並未使我國對中國出口大幅超越南韓。積極開放後的二○○五年,南韓在中國進口市場佔有率反而以十一.六%超越我國的十一.三%,證明了我國以「投資」為軸心的「兩岸經貿」政策,不但達不到互利的效果,反而形成我消彼長的不利結果。

近年M型社會在台灣迅速成型。六年多來,國內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中產階級日益萎縮。某個程度上,這是全球化及技術密集產業發展的必然。但是,台灣成型的速度卻是亞洲之冠,關係到六百萬勞工的實質薪資年增率,二○○六年只比二○○○年上漲五.一七%,由於同期間消費者物價指數也上漲了四.○七%,台灣勞工實質薪資可以說幾乎沒有增加。問題是,其他國家勞工受全球化及科技化之影響並不如台灣之大,發展程度一向緊跟在我們之後的南韓平均薪資去年上漲了五%,六年上漲四十六%。對這一點勞委會官員的解釋還算坦白,他說:「工廠都移到中國去了,台灣勞工失去談判籌碼,『凍薪』就成為勞動市場普遍現象。」顯然,過去的政府投錯了藥,聽從親中學者之言,以「改善、促進兩岸經貿」、「積極鬆綁對中國之投資」作為過去六年經建之主軸,造成的困境。

政策之成敗經常是眾多因素交叉激盪而成,若僅從單一現象妄加評論,遽下結論,必失之偏頗,經濟事務尤然。但若許多現象與結果都指向同一要因,或同一要因均存在於不同的單一現象之時,此一要因應已千真萬確是問題之癥結所在。換言之,過去親中泛藍以及執政團體奉為圭臬的「促進兩岸經貿關係」、「鬆綁對中投資」是對美出口市佔率減退、產業競爭力衰落、經濟成長率殿後的罪魁禍首。

只是說來令人洩氣,政府仍然不能從六年經驗學到教訓,仍然為促進兩岸經貿的直航、銀行登陸等錯誤政策耗費心力,若再不改弦易轍,台灣經濟將只有惡化之一途。請問,經濟成為大中華經濟的附庸之後,台灣還能成為正常的主權國家嗎?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