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電子菸 較遠的風險

◎ 湯林堂

本人弟弟湯猛雄博士(Dr. Moon-shong Tang)在紐約大學醫學院所領導的研究團隊,於二○一八年一月廿九日在PNAS(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論文指出,「電子菸煙霧會損害DNA,降低小鼠肺、心臟、膀胱以及人類肺和膀胱細胞的修復性」,可能導致人類肺癌、膀胱癌以及心臟病的風險。

這篇論文發表後產生很大的回響,吸引英國和美國許多新聞機構前來訪問,包括BBC、Guardian等。

他們發表這篇論文的意義是,電子菸煙霧(ECS)通過氣霧器(Aerosols)遞送尼古丁而不燃燒菸草,ECS被推廣為非致癌物質。

但他們發現ECS造成小鼠肺、膀胱和心臟DNA的損傷,並減少肺中的DNA和蛋白質的修復功能。尼古丁及其亞硝化產物4-(甲基亞硝胺)-1-(3-砒啶基)-1-丁酮ECS引起相同的效果,並增加培養人肺和膀胱細胞中的突變和致瘤細胞的轉化。這些結果表明尼古丁亞硝化發生在肺、膀胱和心臟,並且其產物進一步代謝成DNA損傷劑。

電子菸吸菸人口正在迅速普及,特別是在年輕人當中,重要的是這些電子菸吸菸者已非為吸草菸的戒菸者,目前美國有一千八百萬電子菸吸菸者,有十六%的高中生吸電子菸。了解ECS的致癌性是一個迫切的公共健康問題,我們台灣又何必把我們的青少年暴露在需要數十年之後才誘發人類致癌物質之下。

(作者為台灣中油退休員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