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看見台灣,你還可以再高一點!

◎ 鄭中信

姑且不論載具的形式,或是拍攝的品質與規格,此時此刻的台灣,幾萬元、數千元便可購買一架空拍機,會有越來越多的器械升空,以俯視的角度觀看台灣。但是,這種不同於日常經驗,以開闊的視野,居高臨下的角度,飽覽居住空間的新奇感,不見得帶有環境的關懷。如果耽溺於俯視的看見,只會將空拍視為另一種獵奇的方式,僅是新器械發明與普及之後的風潮,並未擺脫形式的桎梏。

齊柏林《看見台灣》的影像意義,並不單純是空拍的行動背後,究竟耗費了多少心神與資金,需要投注多少技術與時間;而是齊柏林企圖以縱向的時間跨度,以高空的影像形式,記錄台灣領土環境的變遷(破壞),以及透過劇場的形式,展演出台灣獨特的文化特色,再經由院線的形式散播,喚起普遍的地方情感與環境意識。

因此,如果將《看見台灣》這部作品,定義為物理位置的調度,拍攝新奇的視角,太低估影像的價值,也太低估觀看的意義;如果將居高臨下的高空位置,俯視台灣的領土,定義為權力的觀看,賦予監視的意義,也太過空泛浮濫。齊柏林所架構的俯視語彙,更接近於透過影像位置的轉換,改變讀者的視覺經驗,並在加諸環境意識與人文關懷中,嘗試提高觀看的思考與格局。

就環境紀錄片而言,這部影片成功獲得了票房的肯定,締造了紀錄片的輝煌,反映了環境破壞的生硬議題。然而,見證是實際的行動,影像的完成與放映,如果沒有造成影響,終究只是資料庫裡的影音檔案。當齊柏林即將走向國際,在為《看見台灣Ⅱ》進行場勘時意外殞落,眾多讀者們在悼念台灣痛失英才的同時,是否曾回頭思考,自身是否擁有更加開闊的格局,思考台灣的未來,並且訴諸行動?(作者為教師,屏東縣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