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高鐵一號車

■ 洪致文

在二○○七年的第一天,阿扁總統親自搭乘高鐵,並且替高鐵興建過程中最有歷史意義的第一組700T列車掛上紀念性的名牌。這不只讓台灣高鐵興建過程當中,歷盡各種挑戰與艱辛的第一組列車有了不會讓後世遺忘的「名份」,也替台灣鐵道文化資產的保存做了一個極佳示範。

從歷史上看,對於「一號車」這種稱謂,人們總是有種特別的眷顧。像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在台北二二八紀念公園內的博物館前,保存有台灣鐵路第一號蒸汽火車「騰雲號」。這輛車身掛著「第一號」的火車,是一八八七年由德國所生產,在一九二四年報廢後,因屬台灣鐵路在清朝時的「第一號」蒸汽機車,有著劃時代的特殊意義,因此被當成鐵道紀念物保存迄今。

不過,也不是所有曾經列名一號的火車都會被留下來。像是台鐵柴電機車始祖的R1號,便被台鐵當廢鐵給拆掉了。

在新年第一天由總統親自掛牌的台灣高鐵第一號列車,其實是最應該當成台灣高鐵歷史上最值得保存的列車。這組車是所有台灣高鐵列車中最早出廠的,一組十二輛分別由三家不同的日本製造廠所生產,其中的「三分之一」,曾在二○○四年一月三十日在神戶的川崎工廠中,舉辦盛大的落成典禮;運抵台灣時,也曾在高雄舉行下船以及遊街的表演。甚至,首度突破台灣陸上交通速度紀錄(時速三百公里)的歷史性任務,也是這列台灣高鐵700T列車在二○○五年十月二十九日所締造。

從台鐵列名「一號」的「騰雲號」起算,一號車雖然常常肩負有試驗的宿命,卻也有開創新時代的歷史意義。台灣高鐵是台灣所有鐵路經營者當中,也是全世界少數鐵路公司在興建過程中,就開始收集值得保存鐵道紀念物的鐵路經營單位。對於即將營運的台灣高鐵,也許三十年後,這值得紀念的高鐵歷史第一列車,也會像騰雲號一樣,在功成身退後,被保留下來訴說這一段鐵路歷史的傳奇吧!

(作者為鐵道研究者)


高鐵 救不了南北失衡

■ 賴世剛

高鐵開始售票,它究竟會對台灣城鄉發展起什麼作用?許多專業人士抱持樂觀態度,認為「高鐵能促進台灣城鄉發展的均衡以及整體城市的競爭力」。然而,筆者認為,如同當初中山高速公路通車一般,高鐵只能使得其沿線鄉鎮人口局部的均勻分布,但對整個台灣都市化的趨勢,恐怕影響不大。

筆者曾經就過去三十年來,台灣地區鄉鎮人口規模之分布進行統計,有兩個主要發現。首先,都市極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也就是城鄉差距越來越大;其次,該人口分布呈現「冪次法則」。所謂「冪次法則」,指的是事物的發展,其規模與次數成反比,規模越大,次數越少。以地震為例,芮氏規模七點零以上的地震百年難得一見,而芮氏規模四點零以下的地震卻時有耳聞。令人驚嘆的是,若將地震的規模當作橫軸,且將地震的次數當作縱軸,並取對數時,會發現地震在這個座標上的分布會成一直線。

台灣鄉鎮人口規模的分布,也呈現「冪次法則」的規律。當我們將鄉鎮人口的規模與大小排序進行統計並取對數時,會赫然發現它們居然成一直線。此外,筆者也針對中山高速公路沿線鄉鎮及其他鄉鎮人口規模的分布做比較,確實也發現中山高速公路沿線的鄉鎮人口,其都市化的趨勢有減緩的跡象。

因此,我們可預期高鐵將僅使得其沿線的鄉鎮人口局部分散,但無助於減緩台灣南北發展不均衡的都市化趨勢。原因無他,乃在於由於過去都市發展的歷史因素,使得產業的區位選擇已經「鎖定」了北部區域,而這個趨勢難以任何形式的政策扭轉。

筆者曾經根據過去二十年來廠商增加的數目,將台灣依區域計畫分成北、中、南、東四個區域,再根據合理的廠商聚集之區位選擇模式來進行電腦模擬,發現包括台北都會區的北部區域,一直是廠商「鎖定」的對象。也就是說,如果在現有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不論你喜歡與否,北部區域在過去、現在以及未來,都是廠商聚集之最,而廠商的聚集,自然帶動了人口及經濟活動的增長。

因此,根據廠商聚集的「鎖定」效果與都市分布的「冪次法則」來看,筆者研判南北不均衡發展,是自然的規律,難以打破。而高鐵的通車,亦不例外。(作者為國立台北大學教授,都市、複雜與規劃研究室主持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