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惟冰
除了世新大學外,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多間大學,也都傳出曾經製作「一中承諾書」。對此,清華大學表示,那不是「一中承諾書」,而是「堅持學術交流不涉政治承諾書」。
清華大學表示,那不是「一中承諾書」,而是「堅持學術交流不涉政治承諾書」。(資料照,記者洪美秀攝)
簡單來說,清華大學的邏輯應該是,「政治歸政治,學術歸學術」,避免引起中國的反彈。但,問題是,什麼樣的議題屬於「政治」?都由中國說了算?此外,把「政治」與學術研究隔離,背後考量,是真的在「去政治化」,還是其實是預設前提的「泛政治化」?
清華大學的「承諾書」上寫到,邀請大陸高校(中國將大學稱為高校)優秀同學前來交流學習,無涉及與兩岸關係一中一台等政治議題相關言論,特予承諾。
試問,如果「一中一台」不能談,那麼「兩岸統一」、「一個中國」就可以談嗎?如果都不行,那麼為何不一起列入「承諾書」的適用範疇?其次,如果國家定位不能談,那麼「毛澤東的歷史功過」、「中國對台灣外交空間的影響」、「兩岸服貿對台灣產業之衝擊」等等,能不能談?這些議題,是屬於「歷史」、「外交」、「經濟」,還是「政治」?如果都是中國說了算,這難道不是自我限縮?難道不是言論審查?
再者,就像電影「全面啟動」裡的劇情一樣,當一個人要求另一個人不能想到大象時,那個人會想到什麼?大象。同理,當我們要求一切都「去政治化」時,其實只會讓彼此的交流更「泛政治化」,因為在所有的討論過程,都要警醒以避開「政治」的地雷。這樣的做法,符合清華大學的學術自由價值嗎?
最後,所謂的「政治歸政治,╳╳歸╳╳」,就兩岸關係而言,從來不曾存在過。從公共衛生、國際民航,再到各種國際運動比賽,光是一個參與名稱,中國就已寸步不讓。清華大學的故意裝傻,只會讓人看破手腳,貽笑大方。
(作者從事公共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