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北社評論〉淺談台灣防災未來展望

◎ 潘威佑

地球環境長年來因溫室效應緣故,造成氣候季節不穩定。以台灣為例,近幾年颱風對台灣的影響較過去更為甚鉅。而目前以科技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為中央防災業務機關。防範及減輕災害是一個整體性的工作,藉由政府相關公部門、學界和全民共同合作,才可發揮最大的效益。而一般防災的工作有一系列措施,相互銜接環環相扣,有縝密的統籌安排,成為完整的防災作業系統。

每年夏季同樣面臨颱風威脅,每次帶來的災害經常造成不同地區的交通問題,甚至是土石流等嚴重損失。台灣居民應該習慣於颱風季節特別注意這些氣象警訊,並自我警惕。台灣政府各相關單位對於防災也應該愈趨重視,例如提供關於災害預報、警報的資訊系統、防災訊息網站,甚至APP系統供民眾即時查詢。

台灣是容易發生災害的地方,因此從災害中學習是防災研究與業務推動過程中的重要途徑。透過歷次災害歷程分析,建立完整災害事件紀錄簿網站,提供災害的重要文獻與教材的資源。除國內災害事件調查,鑒於全球重大災害頻傳,建立災情平台持續提供國際災情與重大災害事件分析,建立天然災害紀實網站與世界災害臉書社群,透過多重管道傳遞重大災害資訊。各部會如水利署、水保局已建立大量災害潛勢資訊,但各項資訊分散在多處,中央防災業務機關都會整合各部會資料,製作綜合災害潛勢地圖,並建立網站提供大眾查詢災害環境特性,進一步透過政府開放資料平台,提供更多開放資料(OPEN DATA)的服務。

未來台灣應建立更嚴謹並互相支援的防災救援機制,設置兼具防救災與避難場所功能之區域災防系統,並推行相關的防災周邊建設,以防災據點概念普遍化的區域防災網,同時由中央要求鄉鎮市民選之政務官員能積極投入防災網絡的建置,利用現代科技APP技術,讓資訊更容易遍及,災防工作人人可做,動員連線活絡化,在政府政策的努力下,讓台灣災防工作更趨完善,讓人民減少免於災害的恐懼,相信是台灣人民之福。(作者現任北社秘書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