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澄社評論〉國會直播頻道如何改善「媒體政治」的負面效應?

◎ 王泰俐

國會直播頻道(https://event.livehouse.in/ly/),終於在今年四月八日誕生。

雖然國會開放直播,理論上各種問政資訊也都公開透明,所有公民可輕易監督國會問政現場。但是在直播的龐大資訊量下,各委員會或個別委員「被看見」的程度卻存在極大落差。例如蘋果日報的國會直播頻道「熱門影音片段」、網路平台「國會無雙」、或以競技意象設計「國會議題攻城戰」、「黨團衝突戰」、「勇者競技場」等等,創意十足,卻仍顯見即使人人能使用國會頻道,但限於時間資源,新舊媒體「議題設定」以及「媒體造神」的現象,短期內不但不會消失,反而更見彰顯。

然而國會頻道開播另一個重要意義在於如何讓「作秀政治」成為過去。過去立委經常為了爭取曝光而炒作新聞,形成媒體政治的負面奇觀,如今既然國會頻道問世,如何能將這樣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也盡量減低媒體造神的現象?

筆者認為,首要在增加公眾的公共政策識讀能力。有人倡議在國會休會期應仿照國外製播公共政策討論節目,但證諸美國國會頻道C-Span多年來推出的公共教育性的政策節目,乏人問津且缺乏影響力,證明傳統公共政策節目在網路時代已經很難引發公民共鳴。

筆者認為,未來在國會頻道的預算來源確立後,與其製播更多的政論節目,不如增強網路新媒體的傳播功能。例如挹注預算製播類似「台灣吧」(以輕鬆幽默的動畫和旁白重現台灣歷史)的國會問政版,分集推出,讓一般人不易了解的公共政策能夠透過網路以及社群媒體快速廣泛地傳散,也能夠吸引傳統媒體跟進報導而成功接觸到其他非網路族群的公民。

又如建立完整的國會問政影音資料庫,以院會、各委員會、程序委員會、修憲委員會、或者個別委員發言、不同法案等類別,均能進行搜尋。這個網路影音資料庫,因為系統性整理目前散亂無章的國會直播內容,可望更促進全民直接監督國會問政,隨時檢驗政治人物發言的真偽,以建立「問責政治」,並減少媒體議題設定或媒體造神亂象。

(作者為台大新聞所教授、台大多媒體中心主任;完整版請見台大椰林新聞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NTUjournalis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