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以「讓利」推動新南向

◎ 林健次

蔡總統於八月十六日明確揭示新南向政策,要和東協、南亞、紐澳建立廣泛協商與對話機制,逐步累積互信,建立經濟共同體意識、構築全新的關係;要結合國家意志、政策誘因與企業商機,促進並擴大貿易投資。

要達到以上的目標,最有感、有效的方法就是「片面讓利」。經貿上的「讓利」不一定損害自己,有時反而獲益。降低成品關稅有利國內成品價格競爭、打破國內壟斷;降低原料關稅價格有利降低生產成本、促進投資、增加出口。巧妙的選擇降低進口關稅的項目與稅率,甚至可以達到稅收不減,貿易、投資轉向的效果;不一定要苦等自由貿易協定(FTA)的簽訂。

讓東協國家知道台灣有意在WTO架構下,片面的以有利東協對台灣的出口與台灣對東協的投資為目標,選擇降低部分商品的進口關稅。這樣選擇出來的關稅減讓,表面上是WTO會員一體適用,實際上是為東協國家而減讓;東協國家當然會很有興趣,積極提供希望台灣關稅減讓的項目與構想。這是展開與東協國家中央、地方與企業協商對話機制的開始。

舉個例子。有一商品在WTO架構下的進口關稅是十五%,但這項商品因為屬於ECFA的早收清單,所以從中國進口關稅為零,全由中國進口,也導致台商在中國投資生產出口至台灣。假如台灣把WTO架構下的關稅稅率降低,則依降低的幅度會馬上或逐漸產生下列兩種效果:一、該商品的出口國由中國變成東協國家,二、台灣在中國的投資轉成對東協國家的投資,甚至關稅收入還可能增加。另外,假如該商品為原料財而且在東協的原始成本較中國為低,則降稅的結果甚至有降低台灣生產成本的投資與出口效果。

假以時日、「累積互信」,台灣也可運作東協各國對台灣的出口做有利的類似處理。這是在發展FTA雙邊機制中受中國打壓下的變通辦法。

蔡總統又說「未來不排除在適當時機,和對岸就(南向)相關議題及合作事項,展開協商和對話,促使新南向政策和兩岸關係能相輔相成」。

新南向政策本是突破中國經貿封鎖的政策。要和封鎖者討論合作,就像跟綁匪合作一樣,只怕會使新南向政策全功盡棄。或許蔡總統不得不說一些讓中國聽起來舒服的話,但是小心弄假成真,讓新南向政策變成「中國掌控下的台灣經貿政策」。尤其,不能讓人誤解為配合中國南海政策的經濟版。(作者曾任外商台灣公司總經理、大學系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