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少書
賴總統於今年8月8日參加「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會議時曾指出:人類現在所經歷的每一年夏天,都會是「餘生最涼的夏天」。
的確以目前氣候變遷趨勢,短期內難以力挽狂瀾,但如何應對酷熱環境,卻是人類可以掌握,在勞工法規中,可以改變工作環境、時間、穿著現在越來越普遍的冷卻背心與空調衣,消防員走入火場或許沒有條件使用以上措施,但至少走出火場,該有的後勤照護應該完整。
消防人員示意圖。(資料照)
以桃園為例,目前若有重大火警,消防局將派遣後勤照護車到場,由專人架設包括洗手間在內的休息區、提供飲水、食物並以儀器評估消防員身體狀況是否適宜再次進入火場,這幾個功能拆開來看或許都平淡無奇、垂手可得。但在災害現場,卻常常因為各種因素短少:以洗手間為例,都會區的火警在白天很容易借到,但是到了半夜便不可行;若在郊區發生火災,難道要在路邊如廁?此舉不但有礙觀瞻,且對消防業界越來越多的女性來說,也不切實際,而當如廁變得不方便,又會導致消防員在大量流汗的現場自我限制喝水量,進一步導致各種熱傷害的可能性直線上升。
在食物飲水方面,目前各地消防機關長時間救災往往仰賴民眾愛心與委外廠商,這些資源在承平時期,餵飽現場工作人員絕無問題,但當大型天災來臨,民眾本身也成為受災戶時,能否還有餘力到場付出愛心,又是一個問號,這些都亟需消防單位建立自身後勤照護能力。
而在消防人員生理狀態評估方面,由於消防工作環境的陽剛文化,消防員在體力不支時往往不願開口,衍生諸多熱衰竭甚至中暑案件。但是台灣在各縣市往往規範不一,不僅缺乏統一規範的輪替機制,遑論完善的後勤照護系統。
依照美國消防協會建議之10/20法則,每吸一支氣瓶離開火場「至少」需休息10分鐘,若在這場火警已吸到第二支或更多,則需休息20分鐘,且離開休息區重新進入現場救災之心跳、呼吸、血壓、血氧均有規範,不合格者不但不能繼續救災,還必須接受治療,消防局與現場指揮官也需克制「一次把所有人派進火場」的野心,預留替換人員與後勤人員,才是讓消防人員身處災害第一線時,避免一再發生傷害及意外的長久之道。
(作者為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副理事長)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