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阿富汗—俄國問題與英國

阿富汗這國家其實直到1919年才算是所謂的獨立國家,距今僅百年。其領土範圍形成的過程,以及政治局勢的變化,都有英俄兩國的干涉。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續上篇

在2001年遭美國入侵的阿富汗(Afghanistan),1980年代就已先被蘇俄侵略,而且阿富汗這國家其實直到1919年才算是所謂的獨立國家,距今僅百年。其領土範圍形成的過程,以及政治局勢的變化,都有英俄兩國的干涉。美國阿富汗籍的作家安薩里(Tamim Ansary)的著作《無規則遊戲:阿富汗屢被中斷的歷史》,英文書名裡的Often Interrupted History,就有近代阿富汗的國家發展過程中,一再遭到強權介入、重新洗牌的意涵。現在其北方與土庫曼(Turkmenistan)、烏茲別克(Uzbekistan)、塔吉克(Tajikistan)的邊界,也是在19世紀英俄競爭之下所形成的。

19世紀英國與俄國在中亞與西亞的勢力競爭,史稱「大賽局」(Great Game)。阿富汗這個地區原本屬於16世紀伊朗薩法維王朝(Safavid Dynasty)勢力範圍,但1722年阿富汗地區的部落起義成功,在隨後近半世紀伊朗的混亂局勢之中,阿富汗部落以喀布爾(Kabul)為中心所建立的杜蘭尼王朝(Durrani Dynasty),成為阿富汗地區脫離伊朗後的第一個獨立勢力。但是,1797年成立的伊朗新王朝—卡加王朝(Qajar Dynasty),試圖要取回阿富汗地區以重建伊朗。由於情勢已與半個世紀前有很大的差異,例如過去也是薩法維勢力範圍的高加索(Caucasus)地區,已被北方的俄國與西方的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佔據,以致於卡加要在東西南北「收復失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19世紀英國與俄國在中亞與西亞的勢力競爭,史稱「大賽局」。圖為1878年的政治漫畫,阿富汗統治者夾在熊(俄國)和獅子(英國)之間左右為難。(維基共享)

到了19世紀30年代,卡加開始加強進入阿富汗的力道,但英國已在阿富汗地區南方的印度掌握了優勢,俄國也已將觸角伸進了中亞(Central Asia),相當接近阿富汗地區。因此,伊朗要進軍阿富汗,對於英國而言形同是侵犯他們在印度的優勢。固然伊朗試圖進軍阿富汗純粹是自主的行動,英國卻猜忌背後有俄國的慫恿與協助,藉此可以合理化自己控制印度的理由。但有學者認為英國只是在預設假想敵,俄國其實沒有進入印度的能力與機會。1856年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Crimean War)失利,進軍黑海(Black Sea)的企圖受阻,在1860年代轉而將目標放在中亞,對於布哈拉(Bukhara)、希瓦(Khiva)、浩罕(Kokand)三個汗國(khanate)施加壓力,甚至兼併,開始比以往更明顯有滲透阿富汗地區的意圖。

英國雖然想要阻止俄國,但自己也不清楚整個中亞地區該如何劃分界線、設置停損點,就連地圖都沒有。1873年1月,英俄決定以巴達克尚(Badakshan)地區為東側分界,由霍甲沙里賀(Khoja Saleh)沿著阿姆河(Amu Darya)往西前進到達巴勒賀(Balkh)。不過,也僅是如此,再往西側到伊朗之間就沒有下文。而且,英俄這樣的共識在雙方處於對峙的情況下,難以延續許久。1878年俄國贏得對鄂圖曼的戰爭,也與阿富汗地區的勢力表達願意提供軍火的想法。對阿富汗來說,相較於較為遙遠的俄國,英國從印度來的壓力向來最難擺脫,所以其實不難理解阿富汗選擇願意與俄國合作的原因。然而,這卻導致了1879年英國侵略阿富汗的戰爭。之後簽署的《甘達馬克條約》(Treaty of Gandamak),讓阿富汗表面上是英俄中間的緩衝區,本質上卻已是英國的保護國。英國的行動,應讓俄國感受到他們在中亞的優勢受到威脅,因此必須加強對接近阿富汗地區北方的防範工作。

1884年,俄國勢力已經逼近木鹿(Merv),接近伊朗與阿富汗交界的賀拉特(Herat),這個區域有所謂「印度大門」(Gate of India)或「印度鑰匙」(Key to India)之稱。1885年俄國再往南邊取得龐吉德賀(Panjdeh)綠洲,這讓英國相當警戒。俄國一再南下的行動,代表這頭北方黑熊完全沒有要停下腳步的意思。其實英俄都在壓迫對方,挑戰彼此對於勢力範圍立場的底線,此刻龐吉德賀就是底線。英國為了「息事寧人」,同意俄國取得龐吉德賀,邊界劃分也由俄國決定,以哈里河(Hari River)上的左勒菲卡爾(Zulfikar)起點,畫到了阿姆河上的霍甲沙里賀。1887年7月畫定此線,以調查官李奇維(Joseph West Ridgeway)之名稱為「李奇維線」(Ridgeway Line)。

1887年7月畫定以哈里河上的左勒菲卡爾起點,畫到阿姆河上的霍甲沙里賀,以調查官李奇維之名稱為「李奇維線」。(https://www.wdl.org/en/item/12994/)

但這僅是阿富汗地區的西北邊界,東北的邊界尚未成形,同樣也是牽涉到英俄的競爭,尤其是接近中國的帕米爾(Pamir)地區。俄國仍想進逼帕米爾,藉此可以讓自己的勢力範圍與印度共享邊界。英國當然不會同意,所以希望把阿姆河右岸的土地讓給俄國,然後同意以阿姆河上游的帕米爾河(Pamir River)為界,接著再往東到達中國邊境的薩雷闊勒嶺(Sar-e Kol Range)。這裡有一道山谷稱為瓦罕走廊(Wakhan Corrider),可隔開俄國與印度。1895年,英俄談妥了上述的阿富汗東北方邊界線。對俄國來說,這條線「雖不中,亦不遠矣」,仍是很接近印度。但這對於阿富汗來說,卻是「被犧牲」了不少既有的勢力範圍,英俄主宰這區域,當事者反而莫可奈何。

1917年11月俄國的蘇維埃(Soviet)革命,隨後蘇維埃政府退出戰場,後來遭到英國等戰勝國的排擠。阿富汗則在1919年對英國開戰後取得獨立,1921年2月底與蘇俄簽署了友好條約,承認彼此的主權。但其實蘇俄沒有重新再與阿富汗討論邊界問題,除了當下情勢不穩之外,找尋盟友以對抗以英國為主的國際社會,實為最為急迫之事,阿富汗必然也有相似的想法,再挑起邊界問題也不會有答案。1924年,蘇俄在中亞成立了幾個自治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分別是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這些當然都是與19世紀的那些汗國完全不同的新興國家,但都與阿富汗共享一部分的邊界。可見,19世紀末以來既定的版圖,阿富汗固然不願意,卻也還沒有機會突破。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