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近代俄國勢力在中亞的擴張,決定了這區域版圖劃分的面貌,20世紀初期伊朗與其東北方的土庫曼(Turkmenistan)邊界初步形成,便是一例。不過,這區域早已有一段勢力競爭史。16世紀初期伊朗的薩法維王朝(Safavid Dynasty)建立時,就曾與東北方的烏茲別克(Uzbek)勢力有多次交戰,16世紀末,薩法維取得乎羅珊(Khorassan),包括賀拉特(Herat)、馬希賀德(Mashhad)、木鹿(Marv)等地。然而這不代表一切就沒事了,1722年薩法維滅亡之後,中亞的劃分再次陷入紛爭。
後起的伊朗勢力曾試圖穩固王朝滅亡後的亂局,但時間頗為短暫。1797年伊朗北方的部落卡加(Qajar)取得優勢,「重建伊朗」成了首要工作,其中一個任務就是與鄰近地區畫分疆界。這個任務並不簡單,畢竟卡加才剛成立,而鄰近的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自16世紀以來已有穩定發展,北方還有勢力正在崛起的俄國。卡加在高加索(Caucasus)地區面對這兩個強大對手,交戰的結果都以失敗收場,只能對俄國與鄂圖曼簽訂條約畫定高加索的界線,例如迫使伊朗割讓亞塞拜然(Azerbaijan)地區的《1828年土庫曼查宜條約》(Treaty of Torkmanchai of 1828)。
俄國勢力在中亞的擴張,決定了這區域版圖劃分的面貌,例如20世紀初期伊朗與土庫曼邊界的初步形成。(圖:網路)
不過,卡加對於位於東北方、以土庫曼人(Turkmens)為主的地區,倒是取得勝利,但也造成當時鄰近的希瓦汗國(Khiva Khanate)與布哈拉汗國(Bukhara Khanate)不滿,布哈拉的遜尼派(Sunni)宗教人士甚至發起討伐伊朗什葉派(Shiite)異教徒的運動。到了1860年代,俄國開始對於中亞地區的勢力拓展有更多行動,或許因為原本將觸角伸至高加索與巴爾幹(Balkans)地區的意圖,在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Crimean War)失利而受阻,故轉而將注意力帶到中亞。於是,此後便可看到俄國對於希瓦、布哈啦、浩罕(Kokand)三個中亞勢力的壓迫。
這當然對伊朗是個威脅,幾經協商,伊俄於1869年12月決定以阿特雷克河(Atrek River)為界,俄國保證不會介入阿特雷河與古爾干河(Goorgan River)之間的問題,伊朗也必須尊重這些地區的部落與他們的領地。但對於這條河下游須以裏海(Caspian Sea)東南沿岸的加桑古里貝伊(Gasan Kuli Bey)為界(此地今日稱為伊森古里(Esenguly)),雙方卻不滿意這個結果。1881年12月,伊俄再次交涉後,簽署了《阿合爾—乎羅珊協定》(Akhal-Khorassan Convention),同意從加桑古里貝伊作為邊界起點,但不沿著阿特雷克河來劃分,而是往東北到了克佩特山脈(Kopet Dagh),再往東南進入巴巴杜爾馬茲堡壘(fortress of Baba Durmaz)。
不過,這只是一時的決定,因為在1884年3月時,俄國人已佔領了木鹿與舊沙拉賀斯(Old Sarakhs)兩地,比起1881年的範圍更加往南拓展。由於這區域土地物產豐饒,也有足夠的水資源,以致於情勢對伊朗頗為不利。協議簽署只是表面上假裝達成共識,共識僅具緩和局面的意涵,雙方心裡都有其他盤算。協議簽署後,兩國派遣調查團所畫出的地圖,當地人也不完全認同,許多交涉結果形同具文。伊朗在這個過程中趨於劣勢,不能說當時的伊朗沒有外交能力,而是強勢的俄國難以抗衡。
1890年土庫曼東部城市土庫曼納巴特,當時仍是俄國勢力範圍。(維基共享)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俄國雖與英國、法國一同對德國陣營交戰,但國內的情況不佳,社會主義勢力在1917年11月革命成功,列寧(Vladimir Lenin)領導的蘇維埃(Soviet)政府宣布退出戰場。1918年3月,蘇維埃政府與德國陣營簽署《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條約》(Treaty of Brest-Litvosk),雙方同意停戰。這讓英國陣營失去重要一角,以致於戰勝之後,巴黎和會(Paris Peace Conference)召開與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開啟都沒有讓蘇俄參與。因此,蘇俄需要自己尋找可以合作的對象,受到英國壓迫的伊朗,便是其中一個選擇。蘇俄試圖以友善的姿態回到西亞,為的是不讓自己成為國際社會的「邊緣人」。蘇俄願意放棄舊俄時期在伊朗的特權,與其他強權相較之下,反而是個對伊朗較為友善的外國勢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蘇俄與伊朗在1921年2月底簽署《蘇伊友好條約》(Treaty of Friendship),條文提到蘇維埃政府願意放棄舊俄對伊朗的壓迫政策,「以往對伊朗的條約、協議、協定都在此取消且宣告無效」。此外,還將1881年之後取得的地區都還給了伊朗。不過,舊沙拉賀斯以及沙拉賀斯河毗連的島嶼,仍屬俄國所有。說起來,蘇維埃政府並沒有放棄太多過往的領土優勢,依然維持他們原本決定好的面貌。換句話說,如果這個「態度友好」的蘇俄想要維持原狀,伊朗也得認同,畢竟這是必須妥協的現實情勢。
然而,伊朗政局卻逐漸產生變化。1923年軍人禮薩汗(Reza Khan)取得首相之位,同時開始整頓卡加王朝未能有效管轄伊朗全境的問題,例如靠近波斯灣(Persian Gulf)的穆哈梅拉哈左酋長(Sheykh Kha’zal of Mohammerah),多次私自與英國外交人員交涉,甚至簽約。1924年,禮薩汗剷除了哈左酋長的勢力。同時,禮薩汗也必須處理正在國土東北方的土庫曼人叛亂。動盪跨越阿特雷克河,引來蘇俄介入。由於此時的蘇俄正主導中亞的社會主義勢力發展,不樂見伊朗邊界上的土庫曼人與蘇維埃勢力下的土庫曼人結合,以避免邊界情勢動盪。伊朗的部隊與蘇俄的部隊曾有短暫交火,但禮薩汗政府不願因土庫曼人問題破壞與蘇俄的關係。
1925年5月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Turkmenistan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成立,先前蘇俄與伊朗決定的邊界,也就成了土庫曼與伊朗的邊界。這區域與高加索新國家建立、邊界劃分的情況並無二致,都是由強權塑造成他們喜歡的樣子,藉以掩飾檯面下的暗潮洶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