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土耳其—亞美尼亞—喬治亞與俄國

16世紀以來,鄂圖曼帝國與伊朗薩法維王朝在高加索地區的勢力衝突,再加上17世紀之後壯大的俄國,使得高加索成為鄂、伊、俄三強對峙的中心。進入20世紀之後,演變成為土耳其、蘇俄、喬治亞、亞美尼亞四方的複雜關係。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續上篇

16世紀以來,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與伊朗薩法維王朝(Safavid Dynasty)在高加索(Caucasus)地區的勢力衝突,再加上17世紀之後壯大的俄國,使得高加索成為鄂、伊、俄三強對峙的中心。進入20世紀之後,演變成為土耳其(Turkey)、蘇俄、喬治亞(Georgia)、亞美尼亞(Armenia)四方的複雜關係。

鄂圖曼與薩法維在1514年首次交戰,前者從安納托利亞(Anatolia)東向逼近高加索,而後者本來就以今日伊朗西北方的塔不里士(Tabriz)為據點。鄂圖曼往東方擴張,薩法維則是要固守政治中心。雙方在16世紀中葉簽署協議,將高加索西側的兩個區域—喬治亞與亞美尼亞分成兩半,東半為薩法維所有,西半為鄂圖曼的勢力範圍。17世紀後期,俄國勢力逐漸南下進入高加索,對鄂伊兩方都造成威脅。而這區域除了基督徒也有穆斯林,原本的信仰差異就隨著政治問題而提升成為信仰衝突。

1722年薩法維滅亡,鄂圖曼與俄國於是成了競爭高加索霸主的角色,像是俄國佔有了裏海(Caspian Sea)、巴庫(Baku),鄂圖曼則拿下高加索的提夫里斯(Tiflis)、戈里(Gori)、葉里溫(Erivan)、納賀齊凡(Nakhchivan)等地。這也讓俄鄂兩國交戰,最終在1724年6月雙方達成協議,俄國同意鄂圖曼擁有喬治亞與亞塞拜然(Azerbaijan),鄂圖曼同意俄國取得裏海與周邊地區。18世紀末,俄國取得喬治亞地區東部王國的宗主權,也做為在高加索面對伊朗與鄂圖曼的橋頭堡。

16世紀以來,高加索是鄂、伊、俄三強對峙的中心。進入20世紀之後,演變成為土耳其、蘇俄、喬治亞、亞美尼亞四方的複雜關係。(https://cacds.org.ua/)16世紀以來,高加索是鄂、伊、俄三強對峙的中心。進入20世紀之後,演變成為土耳其、蘇俄、喬治亞、亞美尼亞四方的複雜關係。(https://cacds.org.ua/)

當然以上都不代表明確的分界就此畫定,當18世紀末伊朗新勢力卡加王朝(Qajar)建立後,便試圖重新掌握高加索。1813年,俄國與卡加交戰,俄國勝出,兩方簽署《古利斯坦條約》(Treaty of Golestan),由俄國取得喬治亞東部。但卡加無意屈服,10多年後再與俄國一戰,仍吞下敗仗,1828年俄伊簽署了《土庫曼查宜條約》(Treaty of Torkmanchay),俄國取得亞美尼亞東部。自此,伊朗便鮮少再去爭取高加索的領土。但鄂圖曼與俄國的衝突仍然持續不斷,例如1877年俄國與鄂圖曼的戰端再起,鄂圖曼戰敗,1878年俄國在高加索的勢力繼續拓展到卡爾斯(Kars)、阿爾達汗(Ardahan)、巴統(Batum)等地。也由於如此,三強權在高加索的混戰,讓這區域的居民被迫離散,如亞塞拜然人分處於伊朗與俄國,亞美尼亞人則散居在鄂圖曼與俄國交界處。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鄂圖曼加入德國陣營對抗英、法、俄的聯盟。高加索當時是鄂圖曼與俄國的戰場之一。在前一個世紀俄鄂多次交戰中,早有不少鄂圖曼境內的亞美尼亞人與俄國同一陣線對抗鄂圖曼,一次大戰時期當然也不例外。雖然這不盡然是所有鄂圖曼境內亞美尼亞人的立場,但仍是鄂圖曼難以承擔的問題。於是,為預防未來對帝國勝利造成影響,驅逐亞美尼亞人成為必要之惡。驅離的過程之中人命死傷難免,也使得亞美尼亞共和國(Republic of Armenia)至今仍宣稱1915年鄂圖曼軍隊「屠殺」150萬亞美尼亞人,問題是,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沒有一個國家會讓自家人倒戈,更何況是情況特殊的戰爭期間。然而,事實是鄂圖曼真的屠殺了那麼多亞美尼亞人,還是一戰戰勝國、後代的亞美尼亞人、人云亦云的國際社會以「妖魔化鄂圖曼」的目的,刻意凸顯亞美尼亞人「被慘無人道」屠殺的意涵?隨著鄂圖曼的走入歷史,一切都成了各說各話。

亞美尼亞至今仍宣稱1915年鄂圖曼軍隊「屠殺」150萬亞美尼亞人。(https://anca.org/)亞美尼亞至今仍宣稱1915年鄂圖曼軍隊「屠殺」150萬亞美尼亞人。(https://anca.org/)

1917年11月俄國在蘇維埃(Soviet)革命之後,由新政府領導人列寧(Vladimir Lenin)宣布退出戰場,1918年3月與德國陣營簽署《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條約》(Treaty of Brest-Litovsk),除停戰之外,也放棄1878年在俄鄂戰爭取得的土地。5月,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等地相繼建立自主的勢力。不過,三個高加索勢力先後與鄂圖曼簽署了《巴統條約》(Treaty of Batum),鄂圖曼再次拓展到高加索。同年11月,德國陣營戰敗,鄂圖曼又退出高加索。1919年巴黎和會(Paris Peace Conference)中,亞美尼亞取得了更大的土地,進入了原本在鄂圖曼的凡(Van)、希瓦斯(Sivas)、卡爾斯等地。然而,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這些新成立的勢力,彼此之間存在領土爭議以及邊界劃分不清的問題,也讓蘇維埃軍隊在1920年4月趁虛而入。

此時鄂圖曼的伊斯坦堡(Istanbul)政府尚存,但凱末爾(Mustafa Kemal)領導的安卡拉(Ankara)政府已經崛起。1920年8月伊斯坦堡政府與一戰戰勝國簽署了《色佛爾條約》(Treaty of Sevres),肢解鄂圖曼帝國。凱末爾當然不承認上述的情況,於是戰事再起。蘇維埃政府因1918年停戰而遭到英法等國的排擠,在戰爭結束後,也無法參與巴黎和會,其邊緣化處境與安卡拉政府相似。於是,當蘇維埃在高加索增派駐軍時,安卡拉並沒有反對。

在蘇安兩方政府都斥責《色佛爾條約》的情況下,1921年3月蘇維埃與安卡拉兩政府簽署友好條約,也劃分了往後土耳其東北方的邊界,自黑海(Black Sea)海岸的薩爾普(Sarp),劃過沙維夏特(Shavshet)與卡那達格(Kana Dag)山脈,抵達卡拉蘇河(Karasu River)下游。10月,土耳其再與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簽署了《卡爾斯條約》(Treaty of Kars),喬治亞獲得巴統、卡爾斯,土耳其獲得較為南部的阿爾特文(Artvin);土耳其與亞美尼亞則以阿胡里安河(Akhurian)與阿拉斯河(Aras)為界。其實,1920年代蘇維埃與安卡拉政府尚未穩定,這些條約與邊界劃分都不代表一切就此蓋棺論定。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當蘇俄勢力更加壯大時,邊界爭議又是說不完的故事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