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伊朗—阿富汗問題與西方勢力

美方與塔利班達成協議之前,伊朗就已提出反對意見,所持的理由就是這些協議沒有考慮阿富汗人民與政府的意見。但是,這不代表伊朗有多麼在意阿富汗政府與人民的想法,也不意味伊朗是否認同塔利班,而是不願讓美國取得優勢。伊朗—阿富汗問題儘管與過去的面貌不同,卻仍不脫離跟西方勢力相互競爭與拉扯的關係。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就在沒多久前,美國與阿富汗(Afghanistan)的塔利班(Taliban)達成和平協議,看似雙方在2001年以來的衝突歷程就此畫上句點。但這僅是美國與阿富汗單一勢力之間的談判結果,畢竟塔利班不是政府單位,阿富汗政府與國內諸多政治勢力是否也同意美塔的和平協議?況且,隔壁的伊朗外交部說,「在美塔和平協議之後,還需要阿富汗內部的協商、也需要周邊國家一同處理。」照理說,這應該沒伊朗的事情,但爲何伊朗也要插一腳表達意見?

在伊朗外交史中,阿富汗向來是伊朗關注的重點對象。過去並沒有阿富汗這個國家,這個區域主要屬於伊朗地區各時期各勢力範圍之內。例如13世紀左右的伊兒汗國(Ilkhanate)、14世紀末的帖木兒帝國(Timurid Empire)、16世紀的薩法維王朝(Safavid Dynasty),都擁有過阿富汗地區。1722年,阿富汗地區的吉爾扎伊部族(Ghilzai)試圖取得伊朗地區的領導地位,導致薩法維滅亡。但企圖取得主導地位的並非只有阿富汗部族,隨後在近半個世紀中伊朗地區陷入各部落對峙,阿富汗部族沒有機會再進入伊朗,後來則建立了自己的杜蘭尼王朝(Durrani Dynasty)。

美國與阿富汗的塔利班達成和平協議,看似雙方在2001年以來的衝突歷程就此畫上句點。但這僅是美國與阿富汗單一勢力之間的談判結果。(EPA)

到了1797年,伊朗的卡加部落(Qajar)主導地位確立,成立了卡加王朝。伊朗國王仍然認為阿富汗屬於王朝重建過程中缺漏的一角,因此意圖取回這塊失土。最接近伊朗東部的赫拉特,首當其衝成了卡加用兵的重點地區。只是,19世紀的情況已經與18世紀時有所不同,新的變數是已在波斯灣(Persian Gulf)擁有商貿影響力、也逐漸穩固了在印度優勢地位的英國。阿富汗地區就在印度的西北方,以英國角度來看,阿富汗的穩定等同是印度的穩定,也是英國在亞洲海上活動的穩定。於是,杜蘭尼與印度之間關係友善與否,便是英國在意的重要議題,另外,卡加想要進入阿富汗的意圖:伊朗—阿富汗問題,也成為英國在亞洲勢力能否穩固的關鍵因素。

然而,更令英國人擔憂的,是在中亞北方不斷想要向南擴張的俄國。英國曾多次勸退伊朗不要進軍赫拉特,還一再質疑是俄國在伊朗背後慫恿。1854年克里米亞戰爭(Crimean War)爆發之際,英國爲了避免自己陷入兩面作戰,再次要求伊朗不要對阿富汗有所行動。確實,伊朗在那幾年戰爭中沒有直接行動,但戰爭結束後,國王納賽爾丁(Nasser al-Din Shah)於1856年10月揮兵阿富汗了,這令英國立即從波斯灣反擊。伊朗在戰敗的情況下,於1857年3月簽署《巴黎條約》(Treaty of Paris),不得不同意與阿富汗劃清界線,也不再進軍阿富汗。英國在前一年甫於克里米亞戰爭中勝出,隨後壓制了伊朗,也弭平印度叛亂(Indian Mutiny),在亞洲地區的南方陸地與海域擁有穩固的地位。

1854年克里米亞戰爭。(維基共享)

19世紀末,英俄為了避免在中亞地區直接衝突,遂於今日阿富汗北方劃分界線,而英國也在阿富汗南方與印度之間劃出了界線,這也是今日我們看到的阿富汗大致的外貌。20世紀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勉強讓阿富汗成為獨立國家。同一時期,伊朗正歷經改朝換代之際,卡加王朝結束,巴勒維政府(Pahalvi)取而代之。在大家都受夠了被西方強權的壓迫與干涉後,伊朗與阿富汗連同新興的土耳其(Turkey)與伊拉克(Iraq),在1937年簽署《沙阿德阿巴德條約》(Saadabad Treaty),組成西亞國家的聯盟,致力於在邊界議題上保持友好關係。伊朗與阿富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保持中立,也是希望能從歐洲國家之間的紛爭脫身。伊朗與阿富汗之間的關係如此變化,西方強權的介入是相當重要的因素。

然而,二戰結束後出現美國與蘇俄的「冷戰」(Cold War),卻影響了伊朗與阿富汗的發展。例如,兩國境內都有左派勢力、蘇俄也都意圖扮演友善與合作的角色。美國當然也不遑多讓,想方設法塞錢給伊阿兩國,讓他們成為「自由世界」的一份子,一同對抗邪惡的共產勢力。過去英俄在伊朗與阿富汗競爭,稱為「大賽局」(Great Game),到了20世紀中葉則是換成了美蘇「冷戰」,很明顯的,西方壓力仍在,只是換了不同的人、不同的面貌。不過,1979年是伊阿與美蘇關係的關鍵時刻。伊朗因革命而走上反美之路,在80年爆發的兩伊戰爭(Iran-Iraq)中,美國做為伊拉克的支持者,而阿富汗在78年成立的社會主義政府,卻在內部的權力鬥爭下引來蘇俄長達8年的攻擊,美國也參與其中。對美國而言,那具有在西亞兩場對抗反美勢力的意涵。

伊朗的精神領導人何梅尼(Ayatollah Khomeini)主張「不要東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蘭」(Neither East Nor West only Islam)的外交路線,便是爲了對抗這兩個冷戰強權在伊朗、甚至在世界的壓迫。伊朗並未在戰爭中崩潰,但阿富汗卻被美蘇軍隊打爛了,同時也導致90年代各方勢力相互傾軋,勉強在1996年由塔利班取得政權,然而2001年美國又將塔利班政府處理掉。

美方與塔利班達成協議之前,伊朗就已提出反對意見,所持的理由就是這些協議沒有考慮阿富汗人民與政府的意見。對於伊朗來說,雖然已經沒有19世紀那樣把阿富汗視為自家領土的情緒,但現今的反美立場卻是批判美國任何舉措的主要因素。這不代表伊朗有多麼在意阿富汗政府與人民的想法,也不意味伊朗認同塔利班,而僅是不願讓美國取得優勢罷了。伊朗—阿富汗問題儘管與過去的面貌不同,卻仍不脫離跟西方勢力相互競爭與拉扯的關係。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