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濁水
蘇貞昌踏上投手位置當救援投手,但民調並不買單,民眾對他的上任,滿意度只有30.6%,比賴清德當初上任時少了20%。不過蘇貞昌很有信心說,希望這只是一個開始,未來的民調可以「開低走高」。
他真的有機會開低走高嗎?
當了救援投手的蘇貞昌,儘管政媒界大有人拿30.6%冷言冷語,但是閣揆做得好不好,攸關自己的日子好不好過,所以民眾總還是寧願蘇貞昌開低走高的期望成真。那麼民眾期望會成真嗎?且先看看蘇貞昌2006年第一次當就援投手的例子。
2005年民進黨三合一地方選舉慘敗,總統聲望掉到10%,閣揆謝長廷掉到23%,民進黨社會認同度跌破20%,到達歷史新低點(tvbs)。於是2006年蘇貞昌上場救援。在上場前,蘇人氣非常旺。2005年12月結束兩任縣長任期,帶著漂漂亮亮政績卸任的蘇貞昌,民望一點也沒有受到民進黨大敗的影響,満意度高達62%,是民進黨的人氣王,和這一次上場救援前因為在新北市敗選,民望掉到26%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不料,當時這樣的民進黨人氣王,才過一個月,在組閣時民眾對他組新閣竟只有27%滿意!比今年這一次組閣的30%滿意度還慘,簡直不可思議。其原因沒有什麼好懷疑的,純粹是他個人聲望再高也頂不住民眾對總統和黨聲望重挫帶給他的的巨大拖累。
現在就從2006年蘇貞昌上場開始,把此後10多年以來,救援閣揆滿意度的變化整理如下表:
救援閣揆上任時滿意度表(括弧內的是當時總統滿意度)。(作者製表)
從這樣的回顧表中,我們看到的現象是:
1,只要是當救援投手的閣揆,上台時,民眾都不會給他太多的肯定:2006蘇貞昌上台,滿意度27%;張俊雄2007年5月底上台,7月滿意度只有17%;2009年9月10日吳敦義上任,滿意度33%;2012年民眾認為陳冲符合期待的只有33%;2014年民眾認為江宜樺適任的只19%;2014年,對毛治國滿意的是19%。
基本上,在民眾對總統和執政黨都失去信心的情況下,任何救援閣揆上台,民眾對他都保持高度觀望的態度,不會輕易給他們太多的正面評價,眾多救援者中一上台滿意度只有賴清德高達58%,是唯一超過4成的例外。
2,蘇貞昌自我解嘲說閣揆滿意度都不會高;但是從表上看到的是閣揆初任時滿意度固然低,總統的滿意度卻全比他們更低,所以他們才叫救援閣揆。
3,這些救援閣揆不管上台民眾看好不看好,最後一樣地都沒有達成救援的任務。
蘇貞昌自我解嘲說閣揆滿意度都不會高;但是閣揆初任時滿意度固然低,總統的滿意度卻全比他們更低,所以他們才叫救援閣揆。(本報資料照)
4,雖然最後都沒有達成救援目標,但是在閣揆任內撐住局面的能量卻大有差別。
(1)以馬總統時代的吳敦義來說,撐盤的能力就相對地好。雖然上任時満意度33%只比馬總統多了4%;但是很快的一路上升,過1個月達到48%,擴大領先總統的幅度為16%%;到2010年5月,上升到51%,領先總統的29%居然達22%之多。此後才漸漸地撐不住,但是在閣揆任內大抵至少能維持3成滿意度。
(2)10多年來只有另一位和吳敦義一樣開低走高的,正好是陳總統時代的蘇貞昌。在陳水扁滿意度掉到十幾趴,接替滿意度只剩下32%的謝長廷上任閣揆時,他的滿意度反而比謝低,只有27%,然後逐月上升,就任4個月上升到44%,領先總統的13%達31%之多。此後雖然也逐漸下降,但是和吳一樣基本上撐在3成的盤面。
(3)上任後,賴淸德雖然沒有像蘇、吳一樣連續幾個月持續逆勢上揚的過程;但是因為一開始滿意度高出其他人一大段,因此就成了撐在3成以上滿意度最久的閣揆。
(4)很重要的是,三位最有撐盤能力的,沒有例外,都是執政黨內的實力人士。然而,馬總統和蔡總統內閣用人的基本邏輯是「去政治化」,他們極度偏愛技術官僚、學者、和幾位社運人士等出身,沒有政治能量的人的閣員,顯然他們認為這樣最方便於自己意志的貫徹和指揮,但是從閣揆撐住局面能量的比較上看,很明顯的,代價實在太大了。
5,進一步比較三個最能撐盤的閣揆。
其中蘇貞昌在卸任後,聲望反而迅速拔高,2007年5月卸任,8月滿意度躍升到49%,此後逐歩上升,2011年升到62%,成為全國人氣王;賴淸德目前也有同樣的現象,依台灣民意基金會調查2018年12月滿意度只有37.1%,但是2019年1月馬上飛升到53%。
不過,這樣卸任民眾滿意度大幅上升的現象,只發生在賴清德和蘇貞昌身上,另外一個有撐盤能力的吳敦義就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他卸任後反而一路下跌,一直到剩下幾趴。
對比這麼強烈,理由應該是蘇、賴卸任意味的是和聲勢低迷的總統脫勾,民眾同情他任內民望不高,是受制於總統有權無責的體制的關係,既然卸任,應該適度還他們公道;而吳敦義卸任後情況背道而馳,是因為成為副總統候選人、副總統而繼續和10趴總統緊緊地綁在一起的緣故。
盤點過去,蘇貞昌開低走高的自我期許,看來有一定的依據,但是能不能一路上升,還是逃不了救援閣揆最後終將失敗的命運?關鍵應該就在總統和閣揆此後的互動能不能跳脫過去的傳統運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