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面對極端氣候政府還有進步的空間,而治水遠比口水重要

魏國浩

這一次的南部大水,再度引起了對於政府治水計畫是否有效的廣泛討論,平心而論,到底有沒有效果,數據都會說話,然而,面對越來越極端的氣候環境,民眾與政府對於防災的心態,已經到了不得不轉變的時刻。

回首過去,台灣所發生過的重大水災,多半都有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短時間的強降雨」。民國四十八年的八七水災,共有十五個測站測得單日雨量五百公釐以上的紀錄;民國九十年的高雄七一一水災,高雄單日降下四百七十公釐的雨量,刷新了五十年以來的紀錄,而同年讓不少台北人餘悸猶存的納莉颱風所造成的九一七水災,更是讓台北測站測得超過四百二十公釐的單日降雨量,直接打破了一百零五年以來的紀錄。

而這兩天的水災呢?

根據氣象局的資料,光是在台南嘉義兩地,就有三十個測站在二十四小時內測得約四百公釐以上的雨量,在這邊給各位一個概念:在氣象局的資料中,台南下最多雨的那個月,雨量是三百九十五公釐,高雄是四百一十五公釐,嘉義是三百八十公釐,這一次一個月這麼多的雨量,在二十四小時之內下完,又遇到農曆十五大潮,讓排水不利,我們就可以想見,造成的災情會有多嚴重了。

所以我們的治水預算真的丟到水裡了,治水計畫都是一場空嗎?

其實不然,以高雄來說,過往只要一場夠大的午後雷陣雨,高雄人一定反射性地拿出擋板沙包,把東西通通搬上二樓,等著迎接水衝進家裡,這是高雄地理環境的原罪,也是過往長期疏於治水的後果,然而縣市合併後,十年間高雄市增加了十三座滯洪池,在這一次水災中,徹底發揮了功效,每一座滯洪池的蓄水量幾乎都是九成以上,讓部分的洪水被限制住而沒有流到街上造成更嚴重的災情,而雨勢稍緩之後的一小時內,洪水就開始消退了。另外,台南的三爺溪治理工程,也是十年有成,從近十年前淹水面積超過一千五百公頃,到現在淹水面積小於十公頃,且雨勢趨緩後一小時內消退,在在都顯示,我們的治水計劃與預算,的確是有發揮功效的。

這一次的南部大水,再度引起了對於政府治水計畫是否有效的廣泛討論,平心而論,到底有沒有效果,數據都會說話,然而,面對越來越極端的氣候環境,民眾與政府對於防災的心態,已經到了不得不轉變的時刻。(本報資料照)這一次的南部大水,再度引起了對於政府治水計畫是否有效的廣泛討論,平心而論,到底有沒有效果,數據都會說話,然而,面對越來越極端的氣候環境,民眾與政府對於防災的心態,已經到了不得不轉變的時刻。(本報資料照)

當然,政府面對此次的災情,仍就是有許多進步的空間,無法將所有責任都推給老天,但更重要的是,不管是政府或是人民,應該都有對於防災有心態上的轉變。

傳統上「人定勝天」那一套,已全然不可行,全球氣候變遷,讓降雨的時間變短,量卻更加集中,導致「不下雨就一直不下雨,一下雨就一次下很多雨」的現象,面對這樣的環境變化,不只是治水,連我們的水源供應政策,可能都需要做整體通盤的檢討,畢竟這是一體兩面的事情。但如部分泛藍政治人物或媒體所稱的「治水破功,預算丟到水裡」的說法,則是完全昧於事實,甚至他們自己也忘了,像我們的河川「流域綜合治理計畫」,就是從民國一百零三年,也就是馬英九總統時代開始的,一直到現在,每一年立法院的預算審查,都還可以看到這個計劃的蹤影,因為治水本來就是長期性的計劃,不可能因政黨輪替中斷,更不可能分藍綠,而面對現在中南部居民的災情,該是不分政治立場,全力協助救災的時刻,台北的政壇人士與媒體們就少點口水吧。

(智庫研究員)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