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東協指南》中國利台措施與嚇台行動的進退失據

北京一方面想透過利台政策等物質誘因來吸引台灣人民,試圖扮演溫暖的太陽;但卻又透過高調軍演與政治挑釁變臉成凜冽的北風。在短短兩個月內,看似完美演繹「硬的越硬、軟的越軟」的兩手策略,但這忽熱忽冷的錯亂行徑,不僅無法取信台灣社會,更揭露出中國在對台政策上過份自我武裝的心態,最後的結果可能將大幅削弱其「惠台利多」的成效。

楊昊/政大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長

兩岸關係的發展在2016年之後進入冷和態勢,北京對台的已讀不回,來自於對民進黨政府的主觀不信任。令人遺憾的是,這兩年來,無論台灣單方面釋出多少善意訊息,最後換得的只有如語音信箱般的官式跳針回應。從這種發展來看,兩岸情勢很難樂觀,而繼續冷和的下一步可能會陷入兩種未來困局:其一,兩岸關係從低溫到失溫,一路持續到2020年,甚至陷入更久的冷凍;其二,北京對台立場變得極其敏感,舉措也將更加激動。無論是冷凍還是激動,都不是台灣社會所樂見。

以強凌弱的選擇

在1990年,國際研究領域執牛耳的《國際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期刊登載一篇由兩位重量級國際關係理論學者G. John Ikenberry與Charles A. Kupchan所撰寫的〈社會化與霸權力量〉(“Socialization and Hegemonic Power”)一文。這篇經典分析從「社會化」的角度探究強國如何透過軍事力量、控制資本、市場或資源,影響次級國家或特定對象。該文也深度檢視了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經驗,以及英國在印度與埃及的殖民統攝作法。

不可否認地,強國擁有相對充裕的權力資源(power resources)。為了達到戰略目標或滿足國家利益,強國在施展權力或影響力之際,會審慎思考如何在「強制」(coercion)與「社會化」(socialization)之間進行抉擇,以適當的方式改變欲影響對象的偏好、態度以及立場。

按照Ikenberry與Kupchan的分析,無論採取「強制」或「社會化」任何一種方式,要漸進改造或徹底改變對方,必然得從「物質誘因」(material incentives)上動手腳,或者持續動搖、改造欲影響對象的「實質信念」(substantive beliefs)。

冷戰結束迄今,強國所掌握與能操作的權力資源日趨多元,轉換成對外影響力與干涉舉措也將更加細緻化。這種現象在某種程度上可作為兩岸現況的參照,中國挾著充沛的權力資源,試圖從物質上、信念上重新設定兩岸關係的議程,並且佐以持續不斷的威脅恫嚇。當中國的對台政策越是游刃有餘,台灣社會必須更加警覺。

錯亂的北風與太陽

猶記孩提時期最愛閱讀的《伊索寓言》,其中有一則北風與太陽的故事。北風與太陽互相角力,哪一方能讓旅人褪下斗蓬,便能勝出。北風自信地強勁吹拂,反而讓旅人緊繫斗篷,始終不鬆手。太陽轉而釋出溫暖陽光,讓旅人因悶熱而迅速卸下斗篷,使得太陽最後勝出。個人以為,這則寓言很適用於近期中國對台舉措的再思考。

中國在2月28日片面發佈《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也就是所謂的31項「惠台」政策。從時間點來看,北京刻意選擇在二二八和平紀念日宣佈對台利多政策,目的在對應國民黨過去鎮壓統治的負面形象、刻意擴大當前民進黨執政因推進改革路線而陷入民調低潮的困境,以施惠者的姿態撼動台灣社會「實質信念」。從北京到地方,這些促進兩岸交流的措施均繞過台灣「政府」,直接滲透並分化台灣「社會」。

31項「惠台」政策,從時間點來看,北京刻意選擇在二二八和平紀念日宣佈對台利多政策,目的在對應國民黨過去鎮壓統治的負面形象、刻意擴大當前民進黨執政因推進改革路線而陷入民調低潮的困境,以施惠者的姿態撼動台灣社會「實質信念」。(中央社)31項「惠台」政策,從時間點來看,北京刻意選擇在二二八和平紀念日宣佈對台利多政策,目的在對應國民黨過去鎮壓統治的負面形象、刻意擴大當前民進黨執政因推進改革路線而陷入民調低潮的困境,以施惠者的姿態撼動台灣社會「實質信念」。(中央社)

「台灣和平日、北京倡利多」的強國形象,經過縝密的政治計算。與其說是提供台灣人民「國民待遇」,倒不如說是以充裕機會與資源等「物質誘因」來吸引國人,毫不避諱地展示中國的銳實力(sharp power)。

不到兩個月,在4月12日與18日,中國解放軍分別在南海進行軍演與閱兵,並且接續在福建泉州灣外海進行實彈演練。無論這兩次的軍事活動是例行性的演習或是具有針對性的軍演,經過刻意的政治宣傳,已然形成對兩岸關係與區域穩定的威脅。特別是中國的《環球時報》與《中央電視台》等官方媒體,更多次在言詞上放大軍演的規模、凸顯中國軍事力量的優勢,並試圖以「武統」來恐慌化台灣社會。

中國對台政策的兩手操作淵源已久,目的就是分化台灣社會,造成民心動盪。當前北京切割與台灣政府的關係而轉入民間社會,不僅迴避與執政者接觸或溝通,自然無法完整地觀察、認知或理解台灣社會與人民意志的全貌。此時的中國,就好像患了政治失語症(political aphasia)一般,自動將民進黨從對台政策選項的設計與執行中完全抹去。

政治失語症也可能造成中國對台政策進退失據的錯亂行徑。北京一方面想透過利台政策等物質誘因來吸引台灣人民,試圖扮演溫暖的太陽;但卻又透過高調軍演與政治挑釁變臉成凜冽的北風。在短短兩個月內,看似完美演繹「硬的越硬、軟的越軟」的兩手策略,但這忽熱忽冷的錯亂行徑,不僅無法取信台灣社會,更揭露出中國在對台政策上過份自我武裝的心態,最後的結果可能將大幅削弱其「惠台利多」的成效。

中國官媒發布上週在海南島舉行的大規模海軍軍演。(圖:新華社)中國官媒發布上週在海南島舉行的大規模海軍軍演。(圖:新華社)

面對威脅更需團結

在可預見的未來裡,中國對於台灣在經濟的分化與軍事的恫嚇程度必然持續強化。在經濟上,正在學習如何當太陽的中國,在《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所揭示的各種政策安排與計畫,便是加強對台灣太陽花世代提供經濟誘因,以「物質誘因」加強兩岸自然融合的結構,並進而分化年青世代的「實質信念」。

在軍事上,不會放棄扮演北風的中國會更重視軍事力量的展現。軍演隨著民族主義式的「強國夢」與「強軍夢」理念宣揚將會越加頻繁,同時舉行演習的地緣範圍也將超越以往,由西太平洋地區向東挺進。儘管軍演的目的某種程度上在於確保解放軍能扮演中國國家維穩的力量,但無論是軍機蓄意貼近島鏈繞行,還是大小規模的實彈演練,未來在演習時間的選取與政治意圖的設定上,對台灣的針對性將更為強烈。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有太多的資訊管道,在北京刻意操作的國際宣傳與國內滲透下正全面且有目的地侵蝕台灣的實質信念基礎。加上中國姿態強硬的官媒、特定社群媒體、以及各種新聞農場所刻意餵養及扭曲的消息,在國內部分媒體與特定社群網站不加求證(或者刻意轉載)的宣傳下,持續削弱國內社會的信任感及安全感。這些讓人們分不清訊息真偽的資訊及新聞,日復一日地加劇北京對台灣社會的分化能量。

除了避免隨北京進退失據的「利台」、「嚇台」兩手策略起舞,我們更應當理性明辨對岸從中央到地方所提供的物質誘因背後的政治動機,理解這些舉措將如何裂解台灣社會。在面對強大威脅的今日,台灣社會沒有分裂的本錢。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