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林濁水觀點》31項的定性,惠台?害台? 中國對台戰術讓利戰略打壓(一)

中國「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經濟掛帥開頭的對台灣經貿政策,到了今天,縱使以通促統的份量大大加重,中國對台純從經濟上的「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出發的産業戰略也沒有因此從屬於政治統戰,而是兩者並重,兼吃魚與熊掌。

林濁水

所謂中國的「經濟讓利,政治收割」策略

自從1992年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在「全國對台工作會議」上說:「要以發展兩岸經濟關係影響台灣政治,以民間影響官方」以後,「以商圍政」、「以民逼官」就成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對台經濟核心策略,從此許多人確信中國為了促統,在經貿上採取的是讓利原則,讓台灣人到中國賺錢。為了利用中國這一個策略讓台灣賺錢,台灣先是有2000年上台的陳水扁一方面揚棄李登輝總統的戒急用忍,改軌走「積極開放」兩岸經貿路線;一方面宣布反台獨的四不一沒有以討好北京政權;接著有2008年上台的馬英九信奉台灣必須走財經總規劃師蕭萬長「站在中國大巨人肩上當小巨人」的經貿政策,並採取政治上親中路線。

中國對台灣「經濟讓利,政治收割」幾乎一直是台灣朝野政黨的共識。在這樣的共識上,2009年馬總統積極推動兩岸自由貿易協議,相對的,民進黨接著在2010年3月強調「ECFA是包著糖衣的毒藥……台灣會喪失主權地位」,6月,雙方ECFA早收清單定案,中國同意給台灣收清單增加到539項,但是中國只要換回267項,雙方差了一倍還多,馬政府既喜形於色,蔡主席則憂慮地強調,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台灣將來都要吐回去,又說大陸為什麼願意讓這麼多?讓人很憂慮,隱藏在後面的背景、誠意,或是未來對台灣的期待是什麼?馬政府應該對全民說清楚。

然而,認識既然如此,民進黨反ECFA的態度便很快軟化,2010年底五都選舉,黨主席要求黨員避開ECFA議題。

2010年6月,兩岸ECFA早收清單定案,中國同意給台灣收清單增加到539項,但是中國只要換回267項,雙方差了一倍還多。(本報資料照)

現在中國對台灣片面宣布給「大禮包」31項措施「惠台」後,整個台灣民眾的很明顯覺得面臨了和蔡總統面對ECFA一樣的處境,所以儘管行政院很當一回事地認真因應,但是總統到現在保持模糊態度。

至於民眾的態度方面,《遠見》雜誌民調發現,民眾認為中國31措施是換取政治認同的,高達51.9%,而提供實質利益的只有32.4%,可見一般民眾的看法還是過去一樣,認為中國政治統戰重於經濟讓利。不只是這樣,認為31項措施對台灣有好的影響只有有27%,居然比認為提供了實質利益的32.4%還少,更比認為中國對台灣友善的39%少,而認為對台灣有不好影響的有45.4%。

雖然仍有相當多的人從政治統戰、經貿讓利的角度看待31項措施,但是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說法已經不同,他說,中共的措施名為「惠台」,實則「利中」,目的是想從台灣引進技術資本與人才,協助中國大陸經濟發展遭遇的困難。

這樣的説法很明顯的,就點明了中國對台經貿政策並不只是單純的「經濟讓利、政治收割」而是要在經濟和政治兩種利益,魚與熊掌兼而得之。

對於中國的31項措施,除了名為「惠台實則利中」之外,台灣方面還有許多更嚴厲的批評,例如害台、空台、窮台等等說法,當然如《經濟日報》是發表社論肯定的。然而,認為因爲要拉攏台灣民眾親中,北京就會在經濟上讓利其實完全被北京唬弄了。

道理在那裡?且話說從頭。

經濟掛帥下的台商「比照外商」

最早,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才剛剛起步的階段,中國對台灣經貿政策談不上存著什麼以商圍政、以民逼官、以通促統這種政治掛帥的心;相反的,在改革開放是中共政權存亡關鍵的覺悟下,北京對台招商引資基礎反而是建立經貿掛帥之上而不是對台灣統戰取向的。當時,中共對台政策果斷地採取「內事外辦」的原則—也就是把北京認為屬於「國內關係」的兩岸事務當做「涉外事務」來辦。這作法把台商定位成「比照外商」,完全是對台灣政治退一步換取經貿進一步的考量。(今天所謂國民待遇,國際上普遍的定義是享受和國民相同待遇的外商,其實也仍然不脫外商的定位。)

國對台灣片面宣布31項措施「惠台」後,整個台灣民眾的很明顯覺得面臨了和蔡總統面對ECFA一樣的處境,儘管行政院很當一回事地認真因應,但是總統到現在保持模糊態度。(本報資料照)

改革開放走到1990年代初,中國景況嚴峻,先是80年代後期的通貨膨脹和社會不穩定以交加而來,滙集成了驚天動地的天安門風暴,鷹派左翼趁勢大舉反撲,力圖急剎改革政策的車,被中國的動亂驚嚇,對天安門屠殺反感,1990、1991年原來進入中國的外資急撤,中國經濟成長急劇下降,以致於鄧小平只好大動作南巡才把政策扭轉回到改革方向上。當時中國經濟發展,對台商依賴度高,對台經貿採取政治掛帥立場完全不實際,所以楊尚昆的說法應該出於對內鷹派交代,要對為什麼讓台商比照外商找個防衛性給個說法,沒有實際操作的意思,也因此1995年透過「江八點」,北京強調「不以政治分歧去影響、干擾兩岸經濟合作。」在1995-96年與1999-2000年兩次台海緊張時,北京不斷強調,兩岸經貿交流和合作不應該受到兩岸政治分歧的干擾。

只是2000年後隨著中國迅速崛起,經濟上站穩腳步,以通促統逐漸由虛轉實,到了習近平當政更加如此。

只是,中國「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經濟掛帥開頭的對台灣經貿政策,到了今天,縱使以通促統的份量大大加重,中國對台純從經濟上的「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出發的産業戰略也沒有因此從屬於政治統戰,而是兩者並重,兼吃魚與熊掌。由於中國對台灣經濟上「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不變,但中國經濟成長迅速,於是因為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國家資本主義的目標,對台灣經貿政策就隨著調整,讓台灣繼續為其所用。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揚棄學自蘇聯的計劃經濟和優先發展重工業以及進口替代為主的原則,轉向試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80年代中期仿照台灣、四小龍以加工出口導向策略,進行東南西北傾斜的發展。這時台灣又正好進入產業向電子資訊科技產業發展的轉型期,於是台灣的傳統中小企業大舉西進,90年代初李總統鼓勵這個趨勢,他說這是「以大陸為腹地」的發展策略;但是90年代中期,大企業對西進也躍躍欲試,李登輝緊張之餘政策轉向戒急用忍,只是沒幾年,戒急用忍被上台的陳水扁揚棄,在陳水扁的「積極開放」政策下,台灣產業全面西進。無疑的,陳水扁積極開放政策受到企業界極力支持,但是,在陳水扁執政後,企業界仍然對他的開放幅度不滿意,許多原先支持他的大企業因此轉而支持國民黨,其中最典型的,例如航業鉅子張榮發。

北京讓利的真相—戰術讓利;戰略打壓

2010年,兩岸簽下ECFA協議,是連當時民進黨蔡主席都承認的中國「經濟讓利,政治收割」經典之作。只是在簽協議過程中,包括民進黨在內的台灣社顯然都忽略了一則在大家注意範圍的邊緣,但意義重大的小新聞

六月中的台化股東會後,面對媒體追問,台塑行政中心總裁王文淵眉頭深鎖,顯得很不耐煩,只沉重說了一句,「很傷心,快要哭出來了,」即匆匆離去。

令王文淵要哭出來的原因,是台塑最寄望被ECFA納入清單的五大泛用塑膠和兩大化纖維等石化上游原料,全被封殺在淸單之外,這些原料當時銷中國的金額高達1600億。當時快要哭出來的並不只有王文淵,除了石化原料外,面版、高端機械、汽車整車等台灣擁有、或潛在擁有國際競爭力的産品也全被排除在外。至於中國讓利項目主要是農産品、傳統產業。這問題很大。

2010年,兩岸簽下ECFA協議,是連當時民進黨蔡主席都承認的中國「經濟讓利,政治收割」經典之作。(本報資料照)

本來進行貿易自由化的目的是要讓雙方有競爭力的産品都可以有更大巿場,在符合比較利益的原則下讓雙方都獲得更大的總體利益,現在,談判出來的清單對台灣來說竟然成了不可思議的:「逆比較利益原則」清單,中國這種打大、打台灣進一步發展的有前途産業,然後讓小,以收政治統戰的作法,就完全不只是「經濟讓利,政治收割」或是「名為惠台實則利中」了。總括來說,對台灣除了政治統戰外,中國對台經貿政策,在經濟上更具有「戰術讓利;戰略打壓」的目的。

由於中國在2006年就提出「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畫」,強調産業升級,2008年5月,汪洋在廣東具體推動「騰籠換鳥」升級策略,意味著全都是中國積極要擺脫過去在許多産業鏈上和台灣的上下游互補關係,而準備邁入雙方尖銳的競爭關係,因此,中國將會在ECFA談判中農產、傳產小企業讓利,大企業打壓。

毫無疑問的,中國雖然放棄了舊蘇聯的計劃經濟,走上的卻不是自由主義市場經濟,而是強烈民族主義主義性格的國家資本主義,一旦國家決心騰籠換鳥,在「中國偉大復興」強烈民族主義主導之下,經貿的政策的推出便有必然的攻擊性。就是由於這樣的攻擊性的上升,中國在全球各地引起了各種不同內容的騷動,造成了歐盟國家的緊張,更使如今中美貿易戰一觸即發。

中國國家資本主義對外強烈的攻擊性,不只以西方國家為對象,台灣,也被不客氣地當成對象。就如同一面自已採取攻擊性的國家資本主義,卻一面趁著川普對外經貿政策從全球化、自由化抽腳時,中國高唱全球化、自由化完全不在乎其中的矛盾一樣;中國對台灣也是一面高唱讓利,一面把台灣當成中國經濟民族主義對付的對象。不料,中國政府在ECFA談判中採取這一個做法時,民進黨並沒有警覺,而和國民黨一樣看待ECFA談判的結論。由於一直停留在中國對台灣「經濟讓利,政治收割」的觀念中,以致於連蔡主席都為「大陸讓利那麼大」而吃驚。

朝野雙方既然在2010年談判ECFA時持中國「經濟讓利,政治收割」的認定,在更早2008年12月的三通談判時,當然更不會有不同的看法;只是同樣的,北京也在三通談判中一樣玩戰術讓利戰略打壓的策略,而台灣朝野也一樣並沒有警覺1

在「中國偉大復興」強烈民族主義主導之下,中國經貿的政策的推出便有必然的攻擊性。由於這樣的攻擊性的上升,中國在全球各地引起了各種不同內容的騷動,造成了歐盟國家的緊張,更使如今中美貿易戰一觸即發。(本報合成照)

中國既然在意政治而在經濟上讓利,於是當時,台灣朝野對兩岸被定位為國內航線這件事就都刻意低調,民進黨當時做法簡直形同自我轉移焦點似的,鎖定在毫無意義的「飛機要不要繞經第三地」上當唯一重點,而和馬政府爭議不休,一直等到協議簽署後,台灣砂石輪因為掛外國旗,被排除在兩岸航線之外而群起抗爭時,才知道問題嚴重性2。後來砂石輪問題雖處理了,但是一方面兩岸航線被雙方談成國內航線,外籍船就被排除兩岸航線之外,結果不只佔台灣 97%掛外國旗的權宜輪和像快桅等公司的外國船都不能在兩岸間直航,於是不只台輪受傷嚴重,包括快桅各國際船公司紛紛退租碼頭,高雄港貨櫃吞吐量史無前例連降三年,高雄港成為所謂亞太海運中心終於成了空夢一場。

可見朝野當時完全誤信中國對台只是「經濟讓利,政治收割」,甚至意圖在這樣的認識下貪圖便宜,而看不清楚中國在産業政策上的「戰術讓利、戰略打壓」造成的後果多麽嚴重。

ECFA對台灣「戰術讓利、戰略打壓」的結果是讓產業鉅子王永在「要哭出來」;淒慘的三通談判,讓航運鉅子傷透心也是必然的,在協議簽署當晚,他「突然病倒了」,只是這消息似乎也沒有讓朝野領袖有什麼感受。

窮台?這政策早就被拿來用在對付馬政府了!

最早提到「窮台」說法的是林中斌教授。在蔡英文當選總統之後,針對北京縮減來台觀光陸客,他說北京這是採取了窮台的策略。換句話說,他延續了過去北京「經濟讓利,政治收割」的主流看法,認為對親中的馬政府,北京當然會讓利惠台,對於拒絕九二共識的蔡總統,北京逆轉成窮台就是避免不了的了。只是從和馬總統談判三通及ECFA,北京都採取「戰術讓利、戰略打壓」的原則,很淸楚的是,中共的窮台措施早就開始了。

有了三通和ECFA兩個中國讓利的經驗後,儘管親中學者仍然對中國31項措施大加肯定,並對台灣政府反應的戒慎恐懼非常不以為然,但是工商界大老的反應和過去總愛說樂觀話的情況大不相同。王永在現正說的是「對台商有利,對台灣不利」,有的說,對台商有利,但是不利於台灣的外銷。如今台灣肯定中國31項措施,認為台灣有好的影響的,從《遠見》雜誌的民調上看,雖然距離過半還很遠,是27%。但27%畢竟代表了數以百萬計的民眾,一點也不算少;尤其是依據《天下》雜誌民調,20~29歲的年輕人對中國的正面評價大幅增加,成為所有不同年齡層中對中國看法最正面的;至於總體民眾,認為31項這負面的雖然是多數,但為什麼是負面,理由眾說紛紜,有「名為惠台實則利中」、害台、空台、窮台、統台⋯等等。

冷靜來看,這些說法雖然互相矛盾,卻又都有可以成立的一定基礎;甚至惠台固然是名,但是落實到不少人身上卻又很實在,並不只是名而已。 要怎樣理解這一個各個說法既彼此矛盾,又都有其立論基礎的詭異現象?無疑的,從中國經濟體制是國家資本主義的本質,又把台灣既當成政治統戰對象,又當成經濟民族主義對付的對象而對台灣實施「戰術讓利、戰略打壓」策略這一個角度出發,應該最能掌握到全貌。

註:

1.這一點我在民進黨和泛綠智庫中都強調,但是沒有辦法改變大家的成見。

2.談判過程中,我曾拜會陸委會,強調絕對不能使兩岸航線談成國內線,航空也不能放棄第五航權,但是不幸擔憂成真實。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