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建發/健行科技大學企管系教授
自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將釣魚台國有化後,日中關係便降到1972年關係正常化以來的最低點。其後幾經波折,一直到了去(2017)年5月14日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率團參加北京的「一帶一路」論壇,並轉交安倍期盼改善日中關係的信轉給習近平後,兩國關係終於春意初露。
6月5日安倍在一場演講中提到,希望在透明與公平的前提下,參與一帶一路。11月11日安倍與習近平在越南峴港舉辦的亞太經合會有了一個會外會,雙方都表達開啟中日新頁的意願。
安習會上,安倍表達訪問中國的願望,並呼籲深化在北韓議題上的合作、儘早召開日中韓三邊峰會、日中兩國應儘早落實軍方間的溝通機制,增進對話。習近平則說,雙方應採取建設性的步驟管控存在兩國間的歧見,但對於安倍提議藉2018紀念中日友好40周年之際訪中,並沒有給明確的回覆。12月28日二階俊博再訪中國,向習近平提出「期待明年習主席訪問日本」,但仍未具體回應。
日前媒體傳出中日首腦的互訪,有可能利用201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署40週年,由安倍先訪問中國,再就地邀請習近平於2019年趁參加在日本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首腦峰會之便訪日。
安習會上,安倍表達訪問中國的願望,並呼籲深化在北韓議題上的合作、儘早召開日中韓三邊峰會、日中兩國應儘早落實軍方間的溝通機制,增進對話。(AP)
只是,這個可能性大嗎?就算實現了,日中關係會如想像中友好地發展嗎?
本文以為,機會與挑戰並存,而挑戰大於機會。
一、機會面
就日本而言,即便對中國沒有好感,但卻不敢忽略中國經貿的重要性,尤其日本歷經長期的經濟衰退後,更可感受到來自中國市場的滋養。國際貨幣基金(IMF)估計,日本2017年的經濟成長率在1.3%。人口結構老化與勞動力下降意味著日本必須進一步改革以提高薪資、生產力與經濟成長。尤其政府公債高築,占GDP的比例已臻世界第一,更需仰賴經濟成長來支付債務。儘管中國近年來經濟成長下滑,但其經濟實力卻顯著而令人不敢忽視;日本企業已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中看到商機。
中方也清楚地意識到,日本的專業技能知識很值得學習。然而在一帶一路上,中國自身的企業行動並不積極,直接投資以2015年為基準看,2016年減少了2%,2017年1~9月減少了10%以上。能有日資的参與,自是積極的。對日中雙方,歷史恩怨或未來安全的顧慮儘管是有的,但眼前的經濟利益一樣重要。一帶一路遂成日中雙方啟動互惠與共同發展的測試場。
就具體方案而言,日本政府已提出透過日本國際合作銀行(JBIC)和日本貿易保險(NEXI),為企業提供金融支援政策,集中在環保與節能、第三國産業升級與物流等領域。 就時機而言,安倍剛於2017年10月22國會改選獲得大勝,而習近平10月24日完成十九大的權力重組,兩人在政治人氣上,旗鼓相當,可以克服內部反對聲音。而安倍的政權可以到2021,習近平可到2022,甚至更久,至少有3年的重疊期,提供「共事」的機會。
二、挑戰面
安倍政府過去對一帶一路抱持冷淡的態度,對亞投行(AIIB)在管理與財務上的透明度也多所存疑,而當初更大的考慮是配合歐巴馬總統的亞太再平衡,從而抵制一帶一路。現在川普為了要拉攏中國共同遏制朝鮮而支持一帶一路,這也導致安倍的轉向;安倍的戰略是跟著川普而行的。對安倍而言,戰略選擇顯然更甚於透明度或經濟利益。
安倍的戰略是跟著川普而行的。對安倍而言,戰略選擇顯然更甚於透明度或經濟利益。(REUTERS)
而值得注意的是,1月19日美國防部公布「國防戰略報告」(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NDS),將中國大陸視為戰略競爭對手,指控中國利用掠奪性經濟手段恐嚇鄰國、在南海進行軍事化行動等;並將與中國和俄羅斯的長期戰略競爭列優先事項。如此,一旦川普轉向到中國的對立面時,安倍能不轉回來嗎?
安倍選擇援助日本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卻未參加中國主導的亞投行,同時,對日企的支援與否還設「透明性、盈利、借款國的財政健康性是否受到損害以及是否可能被轉為軍用」的篩選標準。換言之,參與是有條件的。這顯示安倍政府對於和中國的合作仍有所保留。
而與此同時,中方最初對日本表態參與有熱絡回應,到後來習近平對訪日一事,表現出遲疑與冷淡,有可能是,安倍政府接連的合作表態後,習近平便得不急,甚至還想再提高議價籌碼。不過也可能是,中方仍在測試日本參與一帶一路的誠意與決心。
安倍選擇援助日本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卻未參加中國主導的亞投行,同時,對日企的支援與否還設「透明性、盈利、借款國的財政健康性是否受到損害以及是否可能被轉為軍用」的篩選標準。這顯示安倍政府對於和中國的合作仍有所保留。(AP)
無論如何,安倍的戰略一直尾隨美國而動態調整。目前川普固然對習近平示好,但以他重利輕義的性格以及美中在安全與經濟的結構性矛盾看來,難保有朝川普不會對中國施展鐵腕政策,屆時日本一樣會再盪回美國這邊。此外,2020修憲一旦完成後,日本國防的自主擴大,勢必會引來日中關係裂縫的加大。眼前日中的和好態勢應是貌合而神離。
基本上,日本社會始終存在「和中」與「抗中」兩路線。2001年NHK製播的大河劇《北條時宗》,描寫日本面對蒙古1274和1281年兩次入侵時,內部主和與主戰間的爭鬥,最終抗中派占上風。2017年11下旬《日經新聞網》的調查顯示,53%受訪者主張「如果需要日本作出讓步,則無需急於改善關係」;認為「日本為改善關係而作出讓步屬於迫不得已」的受訪者佔32%。數字說明,安全仍會重於經貿的考量。
自川普去年11月訪問亞洲揭櫫了「太印戰略」以來,安全上抗中的防線已然浮出。以安倍緊隨美國路線的戰略以及釣魚台事件的經驗看來,他參與一帶一路,應已想進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