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博硯「說」法》一意孤行往「玉山」前進的教育部

會成為學閥的絕不會是被分配者,而是掌握分配權力的人,這樣的人掌握了分配的規則、權限,將資源分配給自己熟悉的學術領域研究,資源分配不均,於是學閥的根基自然穩固,這也是這幾年來各種不同大小獎項、補助很多,卻只是讓學術圈的裂痕更大的原因。

胡博硯/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自教育部上週公佈玉山計畫後,學界反彈聲浪不斷,但教育部迄今未正面的回應各界的疑惑。很多非學界的朋友也有疑問:教育部推動玉山計畫難道沒有辦法提升台灣學術競爭力嗎?

是的,因為這幾年台灣學術界早已落入「搶I」以及「拼排名」的遊戲中。

I 級學術刊物本身都具一定水準要求,這的確也是一種客觀化評比標準,然而,當這個客觀化的評比標準成為學術界唯一的標準時,就變成可怕的情況了。當我們發現不可能把同一套的評量要求套到全國每一間大學時,再來採取所謂的「多元化升等」為時已晚;當全國科學界在衝刺 I 級刊物之際,產業界真正的需求也就被拋諸腦後了。

而在爭取排名上,也不是沒有炒短線的方法,如果學校願意用點小伎倆請幾位諾貝爾獎級的大師來充門面,相信對於學校排名有相當的幫助。但這樣的做法無法讓我們的學術發展更為穩固。

玉山計畫公佈後,學界反彈聲浪不斷,但教育部迄今未正面的回應各界的疑惑。圖為教育部長潘文忠。(資料照,記者朱沛雄攝)玉山計畫公佈後,學界反彈聲浪不斷,但教育部迄今未正面的回應各界的疑惑。圖為教育部長潘文忠。(資料照,記者朱沛雄攝)

很多人不解何以這麼多學者對玉山計畫如此反彈,這個計畫難道沒有客觀的標準嗎?

有,但誰來制定這樣的標準?

舉例來說,每年度科技部的傑出研究獎選拔,雀屏中選的都是其中佼佼者,但落選的人難道不是嗎?這幾年本學門的傑出研究獎都落在相同的研究領域中,這也讓其他研究領域的學者感到懷疑。未來玉山計畫挑選玉山學者時,勢必會有一定的標準,而誰來制定這樣的標準?

事實上,會成為學閥的絕不會是被分配者,而是掌握分配權力的人,這樣的人掌握了分配的規則、權限,將資源分配給自己熟悉的學術領域研究,資源分配不均,於是學閥的根基自然穩固,這也是儘管這幾年來各種不同大小獎項、補助很多,卻只是讓學術圈的裂痕更大的原因。

若將學術圈用一塘水來比喻,玉山計畫形同將石頭丟到水裡,水面上激起的水花也許讓各界一時為之驚艷,但時間一久,池水將不再流動,池水源頭不再有活水,學術又如何能發展。

既然教育部因為前瞻計畫多了那麼多經費,為何不乾脆有點實際的作為,例如,減輕大學教授行政負擔、降低授課時數、為買不起設備的學校、老師添購儀器設備,補助購買越來越貴的資料庫...等,手握資源的教育部明明有那麼多的選項來改善台灣的高教環境,卻選擇用納稅人的錢替學閥養學閥,令人失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