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我喜歡看各種有影像或圖像的東西,像是電影、紀錄片、還有電視連續劇。
年輕時,即使看不大懂,我也只看各種主題嚴肅的電影及紀錄片,覺得那樣才叫有深度。隨著年齡漸長,人生種種逐漸變得複雜無解,這時的我反而熱衷看起了學生時代覺得膚淺、不屑一看的電視連續劇或綜藝節目。我承認這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但芸芸眾生如我,對於越來越沉重的人生重擔,以及種種讓人無言以對的時局世事,閒暇時躲避到看似不那麼沉重的流行文化作品裡讓自己娛樂一下,其實也是剛好而已。我猜想大多數人跟我的想法或感受一樣,所以市面上通俗的影像作品,收視率或票房都是遠高於各種主題嚴肅的紀錄片或電影。
然而,流行文化是不是真如我所想像的那樣膚淺,就只有娛樂大眾的功能?換句話說,流行文化是否只能具有商業性,而不能成為改變社會的公共力量?
這幾年來,因為專注在韓國研究,我規定自己只能看韓劇、韓綜或是韓國電影,理由是這樣即使浪費很多時間,起碼可以順便理解理解韓國社會,也可以順便練習練習自己的韓語。(後來則因為用全英語授課的關係,允許自己開始重追美劇。我幫自己找藉口是不遺餘力的。)
幾年下來,我對於流行文化的觀念慢慢有了改變。有幾個例子,讓我深深體會到流行文化擁有的強大威力,足以改變不少社會的觀念或現況。正因為流行文化通俗的特質,比起嚴肅的作品更讓人覺得親近,也因此往往比嚴肅的作品更容易有廣大的影響力。
能影響社會的作品很多,有很多的影響是長遠的,不是一時半載就能看得出成效。然而接下來我要分享的二部韓流作品,對韓國社會的影響都很直接正面,能說明流行文化公共性的好例子。
《熔爐》與「熔爐法」
《熔爐》(韓語:도가니,英語:Silenced),是一部於2011年上映的韓國電影,改編自韓國著名作家孔枝泳的同名小說,由黃東赫導演,孔侑及鄭有美主演。
《熔爐》的電影海報,右邊海報上寫著「2005年發生在聾啞學校裡的衝擊性真實事件」,左邊寫著「我決心要把這個事件公諸於世」。
2009年,作家孔枝泳無意間得知發生在光州的聾啞學校性侵事件,更驚訝的是,犯下性侵學生惡行的教師後來竟然能回到學校繼續教書,於是她開始訪談相關學生與教師,寫下《熔爐》這部根據真實事件而成的小說。當時,人權團體已經為此案抗爭長達六、七年,卻無具體成效,孔枝泳這部作品點燃社會的怒火,震撼了當時的韓國社會,暢銷百萬冊,網路連載點閱人次超過一千六百萬次。
《熔爐》這部電影改編自作家孔枝泳的同名小說,台灣也有中文翻譯本。
當時,以《咖啡王子一號店》這部連續劇成名的男演員孔侑正在軍隊服役,因為表現良好,從長官那裡獲贈這本小說,讀後深受感動,因此退伍後親自向經紀公司推薦,把小說改編成電影,也自願出任男主角。
《熔爐》由黃東赫導演,韓劇《咖啡王子一號店》的男明星孔侑及鄭有美主演。
這部電影2011年9月在韓國上映,是票房冠軍,包括總統李明博在內,觀影人次超過570萬,相當於南韓人口的十分之一;2011年11月北美上映(片名:Silenced);2012年6月香港上映(片名:無聲吶喊);2012年8月日本上映。獲義大利Far East Film影展黑龍獎與觀眾票選第一名、韓國電影記者票選2011年最佳電影。
「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www.ezday.co.kr)。
《熔爐》在票房上取得成功的同時,也給韓國社會帶來了真實的影響。影片上映後,韓國一些反對性暴力組織在網路上發起了簽名活動,要求重新調查這起性暴力事件。輿論壓力亦促使警方成立專責小組,重新調查案件,涉案的其中一名63歲金姓教職員曾在2006年二審中被判緩刑獲釋,但於2012年7月5日被改判入獄12年。韓國大法院在接受國會法制司法委員會的國政監查時指出,現行的韓國法律對性侵的量刑標準偏低,應當重新討論制定,最終促使政府修正性侵防治法,新法因此被稱為「熔爐法」。
因為「熔爐效應」而重啟調查後發現,當時現行性侵害防治法刑責太輕,性侵身障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性侵幼童則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公訴期只有七年,而重回學校任教的兩位老師都已過了追溯期,於是網民要求提高性侵案的量刑標準,也發出了要求廢除追溯期的呼聲。電影上映後第37天,韓國國會就以207票同意、1票棄權,壓倒性地通過「性侵害防治修正案」(又名為「熔爐法」)。未來性侵女身障者以及不滿13歲的兒童最重可處無期徒刑、廢除公訴期。如果加害者任職於社會福利機構或特殊教育單位者,可加重處罰。新法在2012年7月正式實施。
不只「熔爐法」,「熔爐效應」另外也催生了有熔爐防治法之稱的「社會福祉事業法」修正案,確保社福機構經營公開透明、納入外部監督力量。
2011年9月,韓國京鄉新聞以「改變世界的『電影的力量』」為題,介紹了《熔爐》這部電影。
《未生》與「張克萊法」
從《未生》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韓國年輕人的困境與掙扎,也可以看到漫畫與電視劇如何成為改變社會的力量。
《未生》一開始是連載在網路上的漫畫(左圖),改編成電視劇後又結集成冊出版。台灣也有中文翻譯本發行(右圖)。
《未生》(미생)是韓國漫畫家尹泰鎬的網路漫畫。尹泰鎬是韓國當紅的漫畫家之一,師承韓國國寶級漫畫家許英萬門下,許英萬就是韓國人氣電影與電視影集《食客》原著漫畫的作者。尹泰鎬的網路漫畫《未生》,以社會新鮮人的視角描繪職場的面貌,被稱為「工薪階層教科書」。這套漫畫獲得2012年韓國資訊大獎(2012 Korea Contents Award)漫畫部門總統獎,以及2013年韓國國會大獎的最佳漫畫獎,網路下載紀錄超過百萬人次,也創下漫畫銷售超過二百萬本的紀錄。
《未生》於2013年被製作成短片電影,由韓團「帝國之子」成員之一的任時完擔任男主角。韓國有線電視頻道tvN自2014年10月17日起改編製作播出金土 (星期五、六) 連續劇,作為tvN開台八週年特別企畫,也同樣由任時完擔任男主角,是tvN史上最高收視紀錄的電視劇。
《未生》於2013年被製作成短片電影,由韓團「帝國之子」成員之一的任時完擔任男主角。該劇是tvN史上最高收視紀錄的電視劇。
《未生》講述的是韓國當代年輕人在職場上所面對的困境,是一部借助圍棋選手職業生涯的起伏,反思年輕人生存態度的作品。「未生」一語來自圍棋術語,意思是還沒確定死活的棋子,接下來可以做活,也可以放棄轉而爭取其他利益,取捨之間沒有對錯,只在選擇。
在經歷就業的低潮、生活的迷惘時,我們究竟該選擇救活、還是棄子?這從來就不是一個容易的抉擇。
男主角張克萊從小想當專業圍棋手,卻因為父親過世、入段(成為職業棋士初段)又失敗,不得不放棄棋手生涯,以僅僅「通過高中鑒定考試」的超低資歷,進入競爭激烈的國際貿易大商社,成為非正規職員工。即使再努力、表現再好,非正規職員工的宿命就是兩年之後不再續聘。
《未生》之所以引起廣大的迴響,就是因為非正規職與青年失業現象在韓國日益惡化的問題。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研究顯示,韓國是該組織中「短期合約」(韓語稱為「非正規職」)員工佔全國總勞動人口最高比例的國家。1997年韓國經濟遭遇IMF金融危機而受到重創,當時為了紓困,企業改變原先採用的終身雇用制,將大量員工轉為非正規職僱員,通常雇用期為兩年。然而當金融危機解除之後,這種雇用大量契約職員工的現象卻未跟著改善。2007年7月,韓國總統盧武鉉成功為「非正規職員工保障法」立法,要求企業必須在工作滿兩年後,讓兩年制合約員工轉成為「正式職員」。然而事實上,可以成功轉成正式職的人數極為有限,契約職員工雖然從最高峰2006年的36.6%,下降至2015年的32%,但人數依然巨大,約有六百多萬人。另外,在255家公營機構中,從2009年至2013年間,非正規員工的職位增長率,也遠比正規員工多。
非正規職數量變化與占整體勞動者比率,2015年共有627萬1,000人,占整體勞動者比例為32%(www.newsis.com)。
正規職與非正規職兩者的薪酬待遇也維持著極大的差距,2014年正規職員工的平均薪酬為260萬韓圜 (約台幣8萬),但非正規員工卻只有145萬韓圜 (約台幣4萬4千)。契約職員工也因為合約問題,未被納入國家退休金計畫內,就算他們申請參加這個退休金計畫,僱主也無需為他們繳納費用,一切都要勞工自己獨力承擔。2013年時,約只有9.5% 的非正規職員工參與了國家退休金計畫。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研究顯示,韓國是該組織中「非正規職」員工佔全國總勞動人口最高比例的國家,也是非正規職聘用三年後轉正規職比率最低的國家(只有22.4%)。
在嚴峻的就業市場中,韓國的青年就業狀況急速惡化。2015年全國失業率約為3.9%,然而青年失業率卻奇高,根據韓國統計廳的資料,2015年約有48萬4千名青年失業者,高達11.1%。青年失業率年年攀升,再加上非正規職的惡劣情況,壓垮了當代韓國年輕人對未來的盼望。
左圖為青年失業數與失業率,右圖為青年失業率與全體失業率的比較(資料來源:韓國統計廳)。
《未生》將這個殘酷的就業現況赤裸裸地呈現出來,也因此引發了長期受到就業市場不平等待遇的人們的怒火,男主角名字「張克萊」也因此成為非正規職員工的代名詞。
為改善非正規職員工的薪酬待遇與工作保障,經過代表韓國政府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委員會討論,當中包括來自政府的部長 (商貿、工業與能源部、財政部)、總商會代表、勞工協會代表等等,提出了一份以《未生》男主角「張克萊」的名字為暱稱的「張克萊法」。
在這份建議文件中,為協助改善非正規職員工的職場問題,提出35歲以上非正規職員工的合約由現時法律規定的兩年上限延長至最長四年;即使在四年後被解僱,也可以獲得額外解雇費以解決求職期的生計問題。而這份解雇費,以往只有任滿一年才有資格領取,修改成只要任滿三個月便可取得,希望為非正規員工帶來更多的職場保障。「張克萊法」目前仍在韓國國會審查中。
《未生》男主角「張克萊」成為韓國改善非正規職員工薪酬待遇與工作保障的代號,抗議民眾還成立了「救救張克萊運動本部」。
結語:改變無法一蹴即成,但我們可以一起緩慢向前
《熔爐》跟《未生》,是韓國流行文化帶來明顯社會改變的兩個例子。其他當然還有許多的案例,在此我們就不一一詳述。然而,即使《熔爐》跟《未生》分別促成了「熔爐法」與「張克萊法」,也不代表著之後就不會有類似的社會問題出現。
熔爐法產生後,光州仁和聾啞學校性侵暴力案的七名受害者,在2012年3月,因為警方七年來的怠慢處理,導致受害者遭受身心雙方面的痛苦,因此對韓國政府、光州市政府、光州光山區政府提起國賠訴訟,要求賠償4.4億韓圜(約台幣1,314萬元)。但在一審遭法院判決敗訴,二審時,首爾高等法院認為,僅憑受害者提供的證據,無法證明政府部門對被害者遭受的性暴力犯罪負有賠償責任,因此再度判決敗訴。
《未生》引發韓國社會檢討並改善非正規職員工的薪酬待遇與工作保障,然而大多數人在討論的時候,忽略了劣勢中仍有劣勢,例如女性在職場所遇到的問題更為嚴峻。一份2015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女性不管學歷如何,擔任非正規職的比率都比男性高,研究所學歷以上的女性擔任非正規職的比例更高達21.5%(男性只有7.3%)。而用來改善非正規職員工的薪酬待遇與工作保障的「張克萊法」,一年多來仍靜靜躺在國會等待審查中。
非正規職中的性別比率 (yd-donga.com/recruitinfo_2015060301/)。
雖然《熔爐》跟《未生》帶來了改變,但改變之後許多問題依然存在。我們不該天真地以為,只要修了法,一切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改變絕對不會一蹴可及,但至少,韓國在這些方面跨出了一大步。
在台灣,有沒有流行文化改變社會的例子?絕對有,而且不少。但我觀察到的是,台灣流行文化類似的社會影響力,似乎主要是在音樂這個領域裡。在台灣,我們可以看到流行音樂作為改變社會力量的許多好例子,但其他流行文化像是電視劇或電影,影響力似乎相對薄弱很多。
我想到一個好例子,就是《十二夜》與「十二夜條款」。
《十二夜》是由九把刀監製、Raye執導的台灣紀錄片。影片希望傳達「領養,不棄養」的觀念,讓流浪動物不用經歷生命倒數12日的殘酷。台灣在2008年修正《動物保護法》(即俗稱的動保法)時,增加許多對於侵害動物權利者的處罰責任。不過,在動保法第12條第1項第7款中,仍賦予各地方政府主管機關在收容動物後,「經通知或公告逾十二日而無人認領、認養或無適當之處置」者,可以例外「處置」被收容的動物。被收容的流浪動物在收容所待了十二日後,若無人認領,就會因本款規定遭到收容所「安樂死」,這就是俗稱的「十二夜條款」的由來。立法院於2015年三讀通過「動物保護法」修正草案,刪除現行的十二夜條款。
這是否代表著台灣的流浪動物,從此就能過著有尊嚴的日子了呢?答案很明顯不是這樣,在保障動物權方面,我們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光州聾啞學校性侵暴力案發生後,要不是有一群熱心的地方人權團體成員持續不懈地奮戰努力,這個事件說不定就又被掩蓋隱藏下去。要不是這個事件被審理的時候,有個記者寫了一篇小小的報導,作家孔枝泳就不會因此而注意到這個事件。要不是因為孔枝泳注意到報紙上這篇小小的報導,接著繼續去挖掘這個事件的真相,就不會有《熔爐》這本小說的產生。要不是有《熔爐》這本小說的出版,演員孔侑就不會剛好在軍隊裡讀到,然後深受感動並協助改編成電影。要不是有這部電影的上映,這個案件也許就不會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也不會因為輿論的壓力而有後續「熔爐法」的修正。
改變無法一蹴可及,但起碼我們可以一起緩步向前。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自己所能做到的部分,也許,改變的日子就不會太遠。
我們也期待,在台灣,能有更多擁有改變社會力量的流行文化作品出現。不是像《太陽的後裔》這種充滿了商品置入性行銷的作品,而是像《熔爐》、《未生》這樣,可以為我們的社會,帶來更多正面改變的作品。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芭樂人類學 流行文化的公共性與社會責任—從韓國的一些例子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