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地理眼》金三角再起? 罌粟種植的政治經濟意義

農民的貧困、地方少數民族的控制、緬甸政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結合海外市場龐大的需求是罌粟田至今仍然蓬勃發展的主因。

李玉梅(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學生)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位於緬甸東部金三角地帶的罌粟田,在政府十年前的打壓後再度出現,並且種植面積從2006年開始增長了近兩倍,成為僅次於阿富汗,世界第二大罌粟生產國。採訪中,相關人士包括美國禁毒署駐緬甸辦公室主任、聯合國禁毒署的官員、當地農民,並引用了聯合國實地進入緬甸的考察團紀實,試圖拼湊出鴉片在緬甸復活的原因,審視在如何的社會情境下,塑造了農民與罌粟的依存關係。

自從2006年起,緬甸的罌粟種植面積翻倍。(圖片來源:UNODC)

直到上世紀80年代,緬甸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洛因生產國。而在中國要求其邊境附近的緬甸少數民族停止種植鴉片之後,金三角的海洛因產量大幅下降。不過鴉片種植並沒有絕跡,而是往緬甸更南部去了。農民的貧困、地方少數民族的控制、緬甸政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結合海外市場龐大的需求是罌粟田至今仍然蓬勃發展的主因。而農民雖然種植罌粟,有較高的收入得以餬口,不過卻必須應對地下經濟中的黑暗面,比如經常要被人拿槍索賄。因此,世界組織耶積極地藉由幫助農民轉作其他經濟作物,如咖啡、蕎麥、甘蔗,以根除跨界治理的毒品問題。

在國際上受人撻伐的罌粟種植,在緬甸當地的農民、政府與社會間究竟扮演何種角色?我們印象中的毒品總是社會亂源,增添不必要的社會成本,而我們或許沒有想過,這些種植罌粟的農民,是受限於社會結構,被迫選擇以販毒維生?

緬甸的罌粟種植,最終必須回歸於經濟結構因素與國家政治結構。如同許多其他第三世界國家,緬甸有六成人口從事農業,並主要以技術含量低的農產出口獲取外匯,因此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的作物價格,成為緬甸農民窮困的主因。種植罌粟對於他們就像台灣人以前在自家後院養兔子養雞一樣,能以貼補家用,所以很多緬甸人的後院都有一小塊罌粟田,增加收入以添購米、鹽、醫藥等生活必需品。

1947年由翁山將軍與少數民族簽訂的彬龍協議奠定多民族自治的基礎。(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緬甸在政治上的民族分裂,導致罌粟種植成為重要的反抗資金來源。緬甸在1947年獨立前,簽訂彬龍協議(the Panglong Agreement)奠定多民族自治的國家型態基礎,並在獨立後寫入憲法中。然而在1962-1974年的吳奈溫統治時期,聯邦憲法廢除,開始軍人獨裁,其他少數民族於是起而反抗。罌粟於是成為少數民族的重要經濟作物,他們無論是想要脫離緬甸政府取得自治,或是彼此競爭,其目的無非就是權力和毒品,實際上兩者也密不可分,有了權力和地盤,就可以從巨大的毒品走私交易中分得最大的一杯羹。

毒品貿易的收入往往是金三角地區不穩定和暴亂的根源。在目前衝突加劇的情況下,毒品走私的貿易路線也可以用來轉運武器和武裝分子,毒品貿易的繁榮,將導致當地政府與少數民族武裝集團之間的談判變得更加複雜。然而緬甸政府卻也不敢大刀闊斧的打壓,消滅罌粟種植,因為緬甸政府在與某些少數民族作戰上,需要許多民兵組織的幫助與同盟,打壓毒品反而可能侵蝕這些組織的利益,進而而影響脆弱的同盟關係。

毒品貿易的收入往往是金三角地區不穩定和暴亂的根源,毒品貿易的繁榮,將導致當地政府與少數民族武裝集團之間的談判變得更加複雜。(美聯社)

緬甸的罌粟問題中,政治與經濟的緊密纏繞好似循環無解。然而國際上也不乏許多組織與團體,包括台灣,正在積極的引進技術與資金,教導農民改種咖啡、蕎麥、甘蔗、茶葉或是有機作物,企望在曾經的罌粟田上開出希望的果實。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地理眼GeogDaily:李玉梅 【緬甸】金三角再起? 罌粟種植的政治經濟意義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