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二○蔡英文就任總統之前,中國花了相當的力氣在「預警」台灣未來的國家元首:如果不怎麼樣、就會怎麼樣,現在就職演說已經正式發表,中國到底將如何反應?台灣又該如何應對?
蔡總統上週向全體台灣人民報告了今後四年的治國理念,沒有出現北京要求的「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兩岸非國與國關係」等等這些標準答案;而稍早,涉台系統放出縮減陸客、外交鬥爭的「制裁」方案,最近則加碼陸委會與國台辦、海基海協兩會的對話機制全可能取消,換言之,就是要求蔡英文參加「補考」,把尚未完成的答卷寫完,持續進行政治施壓。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大家又看到中台辦、國台辦強調,他們要「進一步擴大兩岸同胞交流往來,推進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增進同胞福祉和親情,共同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攜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超級的違和感究竟是怎麼回事?
接著,中國的一家財經媒體「財新週刊」,隨即以社論的地位向北京提出建言,主張中國官方「可自行宣布兩岸服貿、甚至貨貿中若干已談妥的項目就地生效,在兩岸關係不確定的情況下,達到收買台灣人心、擴大兩岸產業依存度的效果」。甚至不諱言地認為「如此一來,不但不用民進黨同意,大陸還可掌握戰略主動權」。這極不尋常的訊號釋放,已被視為是試水溫之舉。
對岸此一微妙的反應,表面上宣稱是「官民分開」、「台灣經濟禁不起政客操弄」,實際上中國傳媒則坦承了:經貿是兩岸關係「壓艙石」的現實,故而由中國片面開放、單邊讓利,亦在所不惜?中國如此靈活的手段,倘若成為事實,先被甩一巴掌的,無疑就是這些時日在台灣配合鼓譟的若干政學媒界附庸。
所謂的「懲罰」措施竟這般急轉直下,台灣不會、也不必高興,面對此等毫無可預測性的專制政權,自保之道只有一途,那就是盡早從對單一市場的過度依賴中逐漸降低比重,從而拓展與全球經貿更多元的連結,以提升台灣經濟的自主性。
蔡總統上任後在接見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邵建隆時,表達要積極爭取加入TPP第二輪的協商,同時在總統府成立南向辦公室,顯示其耕耘RCEP的企圖,這個政策調整,相信國人多數支持並認同,剩下的是新政府的執行能力問題。
面對世界進行通商、而非鎖在中國一隅,其實是台灣人本有海洋文化的性格基因;而遠久以來的台灣貿易歷史也早就告訴我們:南北向國際貿易的互補性,總優於東西向兩岸貿易的替代性,對於台灣的挹注。最為史家樂道的是,遭到清國封鎖的東寧王國,當時轉而全力發展國際貿易,進而與日本、菲律賓、暹邏、東南亞各地,甚至英國,進行多邊貿易的盛世,當時英國甚至遠道而來簽署通商條約、設立商館,中國只是轉口貨物的來源國之一而已。
近代更為國人熟悉的經驗,當是冷戰時代的兩岸對峙格局下,台灣採取出口擴張政策以及十大建設,所不斷創造的經濟奇蹟,當時台灣採取各種財經改革措施,創造過經濟成長率超過十%的黃金十年,一躍而為亞洲四小龍。即使今天的時空環境不可同日而語,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沒有人可以忽視這個市場,但是中國的經濟減速,以及兩岸產業關係已從互補轉向競爭的事實,也提醒我們如果北京還要再加上以政治宰制經濟的對台惡意,則台灣就沒有不絕處尋生、另闢出路的道理。
民進黨二度執政的兩岸走向,將趨凶或反吉,這是一個辯證的關係;從中國媒體釋出中國逕行「讓利」的訊號,說明了「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本質,這才是兩岸關係最核心的重中之重,雙方的政治菁英皆須智慧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