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較傾向產業西進的智庫大本營中華經濟研究院日昨意外地對產業西進發出了警訊,該院院長陳添枝說:「台灣資訊產品海外生產比率高達七十三%,導致我國出口競爭力逐漸下滑 ,若再不覺悟,可能會變逆差」。最近三年來,我國貿易順差,的確在逐年遞減中,前年貿易順差金額為一八○億美元,去年降為六十億美元,今年一至六月即出現三個月單月逆差,累計順差金額僅四點三億美元。
我們非常佩服陳添枝院長的勇氣,能在一片台商萬歲的政商環境中挺身直言,喚起注意。不過美中不足的是,他把產業西進的原因定調於「以代工為主,缺乏自有品牌的經營模式」,基此,他舉南韓因發展品牌,成功提升國際競爭力為例,呼籲國內企業應全力發展自有品牌,以防範經濟之熄火。不錯,發展品牌應是廠商不管是什麼時候都需努力的一種方向,只是發展自有品牌就能使海外生產比率降低,提高我國出口競爭力嗎?
問題不如此簡單,因為發展品牌並不保證產業就不會西遷,且有另一種可能,即因發展品牌需要接近市場,更加成為產業西遷的誘因,進一步掏空我國之出口競爭力。的確,南韓對中國之投資僅及台灣對中國投資之十分之一,核心生產及研發也都留在韓國,但韓國之沒有「中國熱」並非因南韓廠商致力於發展自有品牌,而係因中國對韓人而言是語言不通、文化習慣均相異的外國。中國對韓商亦無「以經促統」的陽謀,中國官員更不會為韓商端上洗腳水,韓國國內亦無大中華意識形態的媒體及學者,日夜喧嚷煽動廠商西遷中國。亦即,韓國沒有「中國因素」的幽靈魔手,因此韓商能在正常國家作正常之思維,從事正常固本之經營,不熱中西進,成功建立了自己的品牌。換言之,韓商能成功建立自己品牌是韓商無「中國因素」,不熱中西進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其實,類似陳添枝院長自有品牌之建言亦非始於今日,早在二○○○年,民進黨政府就已高唱包括建立自有品牌在內的「知識經濟發展方案」,洋洋數萬字,強調知識、研發之重要性。但結果如何?產業外移依舊且加速進行,中國各地台商為主的產業聚落亦正是政府高唱知識經濟、自有品牌的時候快速成型的。為什麼?因為政府不敢面對中國、不對中國的磁吸及以商逼政作出有效之管理對策,反而把中國之威脅說成「機會」,逃避了真正之問題。提升研發、建立自有品牌等的經建政策也就流於口號一事無成。
廠商之西進、生產基地之外遷中國,真如政府所說是一種潮流,是不可阻擋、不能有效管理的嗎?其實不然,對敵對國家之經貿投資限制是正常國家之正常行為。各國均能,台灣也能。以二○○二年晶圓廠之登陸攻防為例,政府原本就已決定依過去開放高階筆記型電腦、第三代行動電話之模式做出無附帶條件的開放,由於受到台聯為主的強烈反對與抗爭,當時之游院長與台聯終於達成至二○○五年至多開放八吋晶圓廠三座,申請廠商在台十二吋廠已連續六個月穩定量產,及國家科技安全確立後開放之協議,成功啟動了「有效管理」之機制,守住了我國當今晶圓產業世界龍頭的地位。設若二○○二年初無台聯之抗爭,一切依政府原先的無條件方式開放,則中國晶圓產業群何止區區中芯、和艦之幾個廠而已,以台商為主的晶圓產業聚落必已在中國各地完成,結合了台商在中國之NB電腦、第三代行動電話廠群,將中國推上世界晶圓生產之中心。台灣的晶圓廠商不但未能如願「放虎出柙,咬死對手」,而是「出柙老虎反噬了養主」,在量產與削價競爭中奄奄一息。二○○二年晶圓登陸攻防一役,證明了「有效管理」之做與不做,關鍵只在於官員之心態與決心。
可惜,十個月後的二○○三年一月,行政權在握的政府,未待科技保護法之立法,對中芯、宏力等偷跑者亦未做任何處置,就同意了台積電之八吋晶圓廠登陸,明顯違反與台聯之承諾。科技保護法真的無法通過立法嗎?其實不然,我們認為該法之被束之高閣,問題還是出之於官員無心。
台灣的「拚經濟」就在此種政府心態下度過了五年。敞開對中國之大門,將「有效管理」刻意架空,而後又大唱「知識經濟」,大談「自有品牌」的結果,就是今天的「產業外移中國,台灣熄火」的警訊。我們認為過去政府的做法有如「將一台電視放在小孩桌上,播放卡通影片,同時要求小孩集中精神讀書,做好功課」一樣的荒謬。在此情況下,要小孩好好讀書的方法當然是對看電視做有效之管理,即先關掉電視,做完功課才可以看。同理,把語言相通,工資、土地價格遠低於台灣的中國,無條件開放給台灣廠商去投資,再要求廠商自律,提升技術,開發品牌的做法是顢頇,也是對責任之迴避,與緣木求魚無異。
我們同意陳添枝院長之呼籲與警語,若台商不徹底改變目前營運方式,不出數年,台灣以出口帶動經濟成長的引擎將會熄火。但也要提醒學者及官員,若不對中國之投資、資金、人才之流動,好好做適度有效之管理,任何此種呼籲與警語終將徒勞無功。這是五年的經驗給予我們的教訓。還不覺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