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自揚
「獨夜無伴守燈下,清風對面吹。十七八歲未出嫁,見著少年家。…聽見外面有人來,開門該看覓;月娘笑阮戇大呆,予風騙不知。」這是台灣百年歌謠第一名,台灣人都會唱的〈望春風〉。
國立歷史博物館,七月起在舉行「當我們望春風–台灣流行音樂九○年特展」。把一九三三年李臨秋作詞、鄧雨賢作曲的〈望春風〉當作台灣流行音樂的代表作。很多人會唱〈望春風〉,卻少人知道〈望春風〉有深濃的台灣平埔血統。
很多報導說李臨秋〈望春風〉歌詞靈感,來自中國古典文學《西廂記》。元代《西廂記》原詩:「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似玉人來。」
李臨秋回憶作〈望春風〉的日文手稿,是說靈感來自淡水河邊的少女,不是《西廂記》。
中研院院士杜正勝,二○○八年,根據清代黃叔璥所採〈崩山八社情歌〉,改作成四句五言詩:「月夜聞簫聲,獨臥心頭悶;疑是舊人來,開門風吹竹。」並說:「台灣民謠「獨夜無伴」具有平埔血統。」詩中聞簫聲指平埔男子約會吹鼻簫。
一七二二年黃叔璥著《台海使槎錄》,採錄南北路平埔各社民歌,用漢字記載歌調,並漢譯歌詞。所錄今台中大甲〈崩山八社情歌〉:「夜間聽歌聲,我獨臥心悶。又聽鳥聲鳴,想是舊人來訪;走起去看,卻是風吹竹聲!總是懷人心切,故爾。」
把三首歌詞比對:《西廂記》是女子在西廂,風吹門開,看到花影拂動,以為是約會的人到來,結果是偷偷越牆相會。
〈崩山八社情歌〉是女子夜裡房中獨臥,聽到鳥鳴聲,以為是情人吹簫到來,起身去看。竟是風吹竹,被風騙了。
〈望春風〉是女子在燈下孤單無伴,聽見有人來聲音,以為是意中人來了,開門去看,結果是「予風騙不知」。
三詩歌比對,可見〈望春風〉歌詞意境情節,與《西廂記》明顯不相同,與〈崩山八社情歌〉幾乎完全相同,血脈百年相傳。
最近,研究原住民語言和歌謠的高雄文史工作者洪國勝,發現日本時代,很多台語歌謠是根據清代原住民歌謠改編。比對〈望春風〉歌曲歌詞,都是根據〈崩山八社情歌〉改編。
百年歌謠〈望春風〉,是創作歌謠還是平埔民歌改編,應已很明顯。
(作者為作家、《詩寫台灣》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自由共和國》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夜間聯絡電話、銀行帳號(註明分行行名)及E-mail帳號。
刊出後次月,稿費將直接匯入作者銀行帳戶,並以E-mail通知。
文長1200字以內為宜,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不退稿;若不用,恕不另行通知;請勿一稿多投。
《自由共和國》所刊文章、漫畫,將於 「自由電子報」選用,不另外奉酬。
Email:republic@liberty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