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榮/澳洲MONASH大學兼任副研究員
表六:GDP分配面組成(各項生產要素佔GDP比例)主計總處公布最新的家庭收支調查,馬英九以國民黨主席身份宣佈,台灣貧富差距是十多年來最小;但是,他是在騙你。家戶所得調查資料雖是常見用來衡量貧富差距的方式,但因採計及界定有偏差,已有檢討聲浪希望改以財稅資料或其他方式取代。政府目前沒有一套明確完整的調查統計資料可呈現真正的貧富差距實況,我們只能透過財稅資料、國富調查、GDP分配結構等數據來推估貧富極化問題。
表四:低收入戶戶數及人數統計針對過度依賴家庭收支調查的質疑,馬英九說:家庭收支調查的統計戶數是七百多萬,財稅資料的統計戶數是五百多萬,所以前者比較可信。不過,馬英九沒告訴你,家庭收支調查卻是抽樣調查,實際調查樣本的只有從母體抽樣出來的一萬五千戶,比五百多萬戶財稅資料更不可信。現在我們來檢視馬政府假裝沒看到的六項數字,藉以了解人民生活的痛苦。
表二:收支年增情形比較(以「戶」為單位)馬英九說,財稅資料並無計算「政府移轉性支出」,若要還原人民生活艱苦真相,更應將「政府移轉性支出」效果移除。「政府移轉性支出」是指社福針對中低收入戶與失業者等等的各項救濟、津貼、補助與給付。台灣並不是歐洲高稅賦的福利國家,「政府移轉性支出」效果愈大,意味著底層人民的生活愈困苦,也代表馬政府拿全民的錢,去為他討好富人階級的政策擦脂抹粉。
表一:政府移轉收支前後差異(最高最低20%之家戶所得倍數比較)表一是政府移轉收支前後差異的數字。揭開濃妝豔抹的福利移轉效果後,可發現這十多年來,差距最大的前五名都發生在馬英九執政時期。透過社福政策所產生的化妝效果,最大的前五名也有四次落在馬執政時期。
表二是家庭收支調查數字。2013年以家戶為單位的可支配所得是94.2萬,比只民進黨政府的2007年92.4萬多了1.8萬(1.9%),但消費支出74.8萬卻比民進黨政府的71.6萬還增加3.2萬(4.5%),兩者相抵就蒸發2.6%,其中好幾年的所得還曾倒退過。
表三是個人收支數字。2013年個人可支配所得29.4萬,只比民進黨時期的27.3萬增加2.1萬(7.7%),但消費支出23.3萬卻比民進黨時期的21.2萬增加2.1萬(9.9%),兩者相抵就蒸發2.2%。這幾萬元收支短差對富人不痛不癢,但對市井小民而言卻是沈重的負擔。數據和2007年相比,平均每人每天要多支出58元,等於少吃一個平價便當。
社會底層愈來愈擁擠,低收入戶增幅將近七成
表四是低收入戶與人數統計。根據衛福部資料,在2008年第2季民進黨交棒給國民黨時,低收入戶為8萬多戶,人數為大約20萬人。但是馬政府接手後馬上急速增加,截至2013年底,將近15萬戶(增幅69.50%),人數超過36萬人(增幅72.31%)。顯然,國民黨治理下,貧困階級的人數巨幅增加。
表五是所得最高和最低5%的差距倍數,自馬政府執政後已經從60.4倍擴大到85.2倍,最高曾經達到96.8倍。至於2012年首度縮小,應該是軍教30萬戶首度恢復報稅,中階所得增加;因此貧富差距倍數縮小,其實是統計假象。
其實最嚴重的是,5%的人擁有全國超過四分之一的財富,但後半部50%的人卻只擁有全國不到五分之一的財富。又根據財政部的2011年納稅資料,不少家戶年所得超過兩百萬甚至逼近千萬者,竟然不必繳稅,顯然台灣稅制有大問題。原因很簡單,這些富豪有許多是投機大戶或資本家,所得來源超過六成來自炒房和炒股,加上馬政府稅制減免,導致貧富差距難以挽回。儘管如此,馬政府仍然無感,不只吹噓貧富差距在國際上不算嚴重,「成功縮小貧富差距」甚至列為馬的重要政績。
根據表六的主計總處國民生產毛額(GDP)資料,我國薪資佔GDP的比例呈現下降趨勢,反觀企業的盈餘佔GDP比例呈現上升趨勢,顯示拚經濟後生產的果實是老闆獲利,而政府也沒能拿到稅收。主計總處統計也印證同樣事實,隨經濟成長,薪資卻不進反退,人民的實質平均薪資已經倒退到16年前。
當社會產生分配不正義,除了灑錢的社福政策彌補不正義外,就該祭出租稅政策調整財富分配不公。但是馬政府背道而馳,不過國民黨營事業這麼多,可能擔心課稅課到黨營企業。根據主計總處2012年國富調查,2007到2011年,台灣家庭在2007年至2011年間財富增加有高達七成來自房地產和股市證券,而這些偏偏是中華民國萬萬稅中的三不管地帶。成大副校長何志欽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時表示:「近十年來,當歐美各國都開始稅改,增加資本利得稅時,台灣卻顯然反其道而行。」而稅制不公,台灣比美國更嚴重,因為房地產交易的資本利得,美國要課稅,台灣卻大多免稅。
馬政府不想讓你知道的數字告訴我們,馬政府拚經濟的成果,是富者越富,但是貧窮人口卻愈來愈多,中低階層無法有效累積財富形成「貧窮世襲」現象,也導致底層人民承受著無能馬政府不公不義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