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科學精神不能打折

■林志忠

最近幾個星期,台大新任校長李嗣涔教授在過去多年間有關特異功能的研究與發言,被熱烈的檢討。這其中牽涉到科學精神與學術倫理,以及偽科學等兩方面的問題。在諸多爭論之中,前些日報刊上報導了中央研究院院士、國家同步輻射中心主任陳建德博士的觀點,他認為「誰能無過」,指出李嗣涔教授對於特異功能的研究雖然「大意」、「不夠嚴謹」,但是「外界不應太苛責」。

陳院士的發言非常令人錯愕,更令人遺憾。一般學者尚且必須對科學精神和學術倫理絕對不能抱有任何意圖打折的心態和行為,何況是背負著我們國家最高學術名器的院士?

誠然,人,孰能無過?但是,這三、四百年來,西方科學之所以能夠蓬勃進展,帶領人類文明脫離黑暗,這其中的巨大動力,除了在於科學家對於大自然的好奇心之推動外,更是因為科學家社群知道要嚴密奉行最為嚴謹的科學精神與學術倫理,因而使得一代代科學家努力得來的知識得以累積,讓後人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前進。

對於一般的事務與人情,「誰能無過」的說法,社會大眾大多可以接受,而且如果無傷大雅,在緊繃的人際關係中,有時候甚至會令人覺得有些親切。

不過,認真從事科學研究的人都知道,從事科學研究是一條艱辛而漫長的道路,時時刻刻都必須非常小心謹慎,步步為營。一位科學家在其一生漫長的努力之中,一旦發表了一篇被質疑為學術倫理可能有問題的論文,則不但他╱她以後的論文不會再被同儕所相信,甚至他╱她先前所發表過的所有論文(無論其數目多寡,品質多高)也往往會連帶被人懷疑。

正是這一種科學家社群間戰戰兢兢與極高標準的自我要求,才有力的保證了數百年來的西方科學的主軸,能夠持續且向前推進。同樣的,對於科學精神的這一種絲毫不打折扣之戰戰兢兢和自我要求的程度,也正是吾人區分科技先進國家或科技開發中國家的所在。

在我們社會長久的文化傳統裡,相當缺乏現代科學的精神,即使是研究型大學中的一些資深教授和研究機構的學者,對於大如實驗數據不能重複,小如實驗數據記錄不完整等等,也常缺乏足夠的警覺性和警惕心,甚至不以為意。事實上,對於實驗數據不以為意,其所隱含的另外一層意義就是:心理上從來不覺得這些實驗數據值得在科學史上留下紀錄,也就是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缺乏敬意。可以說,對於科學精神和學術倫理的認知,以及研究人員對自我的要求,其實是一種深層的文化現象。

李嗣涔教授過去有關特異功能的研究與一再發言,無疑的必須被嚴格檢討。但是陳建德院士在報紙上公開表示「誰能無過」,李教授又不是要「處心積慮騙人」,也沒有「從這件事得到好處」的託辭,同樣必須接受公評。因為背負著國家最高學術名器與社會期許的學者,不應該混淆社會的視聽,對著至為嚴肅的科學精神公開打折扣 - 只要我們偶一不慎,台灣艱難的科學發展之路就會更加崎嶇。

(作者為國立交通大學物理研究所及電子物理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