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民主不能淪為綜藝舞台

BBC中文網專文報導,網路節目意外捧紅「學姊」。「學姊」,堪稱首開選舉中非候選人卻成為焦點人物之例。BBC中文網還評論,「學姊」從柯文哲的媒體事務幕僚到一夜爆紅,凸顯出台灣政治選舉的綜藝化和娛樂化,以及越來越年輕的網路世代對傳統的選舉產生的影響力。不僅如此,自從「學姊」爆紅之後,有些候選人也東施效顰,刻意找來類似形象的發言人,以製造媒體宣傳的轟動效應。

那些「學姊」們,將來會不會從幕後走到幕前,很難說。目前她們的魅力所在,可能只是因緣際會成為鎂光燈焦點,為殘酷廝殺的選舉戰場提供一幅比較輕鬆的畫面。以往,日本選舉有所謂的刺客候選人,往往也是選擇形象出眾的女性,但她們畢竟要站在第一線接受考驗,跟目前站在幕後製造花邊新聞的「學姊」們不同。話說回來,在台灣的選舉史上,聘用形象清新、口才便給的幕僚,乃至黨政部門聘用類似條件的發言人,可以說是早已有之。不同之處在於,過去他們被視為政治權威的延伸,比較少對他們的個人條件品頭論足。如今,大家的觀看角度似乎也改變了。

尤其是,有些媒體為了製造話題挖空心思,例如,在選舉進入最後倒數階段,所謂的「十大正妹議員候選人」、「全台最美里長候選人」,這種花榜排名也成為一則話題。利用顏值帶風向,這樣的公關性質操作,堪稱綜藝化、娛樂化的更進一步。吳敦義的性別歧視語言,加上女性參選從政、擔任幕僚,被某種刻板印象的標準引導到某種想像,堪稱是台灣民主進步精神的物化逆流。花邊新聞看起來有趣,其實隱藏著不言可喻的沙文主義,不能不說是台灣民主的一大諷刺。

這次選舉把綜藝化、娛樂化發揮到極限的,非高雄市的韓流莫屬。候選人憑著演藝多於政見的幻術,為單調的選舉張開了戲劇效果。然而,演藝也好,娛樂也好,大家卻慢慢發現,火速發酵的戲劇效果,似乎不是單槍匹馬所造成的,因為辯論會很清楚地顯示了主角的局限性。這就不得不令人起疑,背後是否有不為人知的製作團隊,正以大製作的規模在精心策劃一齣前所未有的大戲。果真如此,那麼台灣的民主簡直就被玩成兒戲了,因為綜藝、娛樂的聲光效果往往讓觀眾渾然不覺自己置身於一場實境節目,而這場實境節目的結局是讓觀眾用自己的手自掘墳墓。

選舉的綜藝化、娛樂化,堪稱台灣民主的一大警訊。以往,台灣有黑色力量,透過選舉漂白。儘管如此,仍需透過民主選舉的嚴肅檢驗,不能像現在這樣引入外在勢力。現在呢?黑色力量,紅色力量,都可以在外在勢力的烘托下,把自己禁不起檢驗的背景,編織成一場華麗浪漫賺人熱淚的八點檔,讓廣大選民只看到矯揉做作的劇情,無視於在真實的世界他們就是自己不幸的根源。對他們而言,民主只是一種詐術。而選民如果在被騙之後才發現,那也就為時太晚後悔莫及了。

今年的選舉,會是一場民主嘉年華會,還是一場民主鬧劇,可能要在多年以後才知道真相,這真是台灣民主的危疑時刻。民主這個舞台,讓各種演員都有機會,隱藏自己的缺點,凸顯自己的優點。甚而,為了隱藏自己對選民的鄙視,表現出比任何人都貼近民意的姿態,等到當選了才現出原形,馬英九就是這種頂尖的影帝。這次選舉,舊的影帝還在眷戀舞台,新的影帝也被簇擁著上場了。問題是,廣大的觀眾,會不會入戲太深被他們騙了感情還替他們數鈔票?

日前,網路上散布韓營買票訊息的男子,親自向候選人致歉,候選人也愛與包容,詎料,該男子接受電視台訪問竟表示自己是國民黨員!這是怎樣的一齣戲?真是令人費解!投開票日前,還會有類似的戲碼嗎?有人說,退潮時才知道誰在裸泳。但是,台灣這場選舉,不容等到八點檔結束了,才發現誰是演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