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牡蠣與足絲,環保署愛說笑?

◎ 江煜勳

環保署於九月二十五日發佈「自來水、海水、沙灘砂礫與貝類中微型塑膠含量首次調查結果」,提到國內外的調查在牡蠣體內找到「野生○.七至五.二個/克以及養殖○.二至三.五個/克」,「○.一二至六個/克」的微型塑膠。這有必要澄清。

牡蠣是濾食性生物,它吃大小約在二至三十微米(um)左右的海洋微藻。這些海洋微藻會被牡蠣的鰓過濾收集濃縮後,再進入它的胃,被胃中的晶桿攪動並加以分解吸收。至於沙石或一些無法消化的物質,甚至於是一些它不吃的藻類,則會被牡蠣以擬糞的方式排出體外。微細的沙子是無法進入牡蠣的胃內。環保署說在牡蠣體內找到微型塑膠,是怎麼回事?

海水中有大量泥沙,也可能會有微型塑膠粒,這些泥沙及微型塑膠粒會進到牡蠣殼內,但最後都會被牡蠣過濾排出,不會進入消化道中。家庭主婦買回家的牡蠣,事實上是很安全的,因為它的消化道內並沒有塑膠微粒!而且,牡蠣不像文蛤還要吐沙,文蛤若吐沙不完全,沙子進入我們的胃中,有部份會被我們的胃酸分解吸收,其餘的則會隨著糞便排出。而塑膠微粒(二至三十微米大小)進入人體後,因為不會被胃酸及酵素分解,所以就如同無法分解的沙石一樣排出體外,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

至於文中提到在扇貝殼內找到塑膠束一事,可能是個大誤解!文中所提扇貝根本不是扇貝,而是一種稱為「泥漳蛤」的貝類。這種貝類是靠一種叫「足絲」的纖維束,把自己固定在海邊的岩石、木頭、礁岩上,當環境惡劣時,泥漳蛤就會把足絲脫落,然後游到別的地方,再分泌新的足絲將自己固定在那個地方,以免被海浪沖走。文中的相片很難以判斷是否為足絲的殘餘物,但泥漳蛤跟牡蠣一樣都是二枚貝(兩個殼的貝類),也是行濾食生活的,因此所謂塑膠束應該不可能出現在這些貝類的體內。如果那個塑膠束不是足絲的殘餘物,就可能是塑膠束漂到已經死亡的泥漳蛤,被殼包覆留在空殼內,並非泥漳蛤吃了塑膠纖微束而死亡!

我們很樂見政府及所有國人對環境的關心,但報導請務必謹慎小心,以免引起民眾誤解。世界一些先進國家對牡蠣養殖業都非常的重視保護,而我們政府相關單位對這個行業的關心與了解的程度,顯然有待加強。

(作者為水產養殖業者,基隆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