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找回「金蕉」外銷風光

◎ 周瑞勇

香蕉台語叫「金蕉」,但昔日的金蕉現今卻「跌了一大蕉」。

每次「跌蕉」後,農委會總是宣稱要幫香蕉外銷,其實台灣香蕉一直都在外銷,只是競爭力早已喪失,才會從日本市場節節敗退,市占率從原本的八十%,降至現今的一%。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問題出在哪裡?

有人認為台灣香蕉產期長、單株產量少,加上沒簽台日FTA,無法享有優惠關稅,造成成本比菲律賓、厄瓜多高,以致外銷受挫。

其實不然,台灣香蕉就是產期長、單株產量少,所以台灣香蕉比菲律賓、厄瓜多好吃。水果只要好吃、品質好,價格從不是問題。以日本的哈密瓜為例,進口來台灣,一顆都是上千元起跳,一樣供不應求。但只可惜台灣香蕉好吃,卻沒有日本哈密瓜的品質。

日本國內香蕉最大供應商Farmind株式會社社長崛內達生日前就指出:「如果比現採的品質,台灣生產的一定比較好吃,但是生產品質與到達消費者的手裡的產品並不一致。」(https://www.agriharvest.tw/theme_data.php?theme=article&sub_theme=news&id=1738)說穿了,就是台灣香蕉種植管理上,沒有針對外銷做調整,減少氮肥使用,以增加儲存的時間;加上採後處理、冷藏運輸設備也都不到位,全程溫度無法控制在十三度,導致到貨品質不穩定,到港瑕疵率高,送到消費者手上每根香蕉的品質,沒法確保符合消費者的期待。

加上台灣內銷香蕉價格起伏很大,颱風來襲時,一公斤可以飆到上百元,風調雨順時可以跌至五元以下,但外銷保證收購價格每公斤只有三十元,大多數蕉農寧可選擇與老天對賭,也不願意配合契作外銷。以致日方年年抱怨香蕉過熟、畸形蕉、大小把、供貨量不穩定…。就這樣,從一九九八年開始,外銷逐年大幅衰退,至今再也回不去了。

據此可見,台灣香蕉外銷並非價格成本問題,而是我們思維跟不上國際市場的競爭所致。所以台灣農業經營管理學會理事長石正人說,同樣種植面積都差不多一萬五千公頃,紐西蘭奇異果一年產值可以五百億,但台灣香蕉卻只有廿五億。差別,就是在台灣把香蕉當「農業」在經營,但紐西蘭種奇異果將其視為「商業」在經營。

因此,台灣香蕉想重回「金蕉」的風光,唯有認真思考消費者需要什麼樣的香蕉,當能提供超乎消費者需要的香蕉給消費者時,「跌蕉」才能變回「金蕉」。

(作者為蕉農子弟、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系博士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