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學力不足 國家沒有競爭力

◎ 張志欽、劉明毅

廣設大學及研究所,又強調多元入學,台灣社會仍然普遍存在著只要上了大學或研究所,就可以畢業、有好工作的想法,因此,高國中小各類補習風氣,反較過去聯考年代有過之而無不及。輕教學又不淘汰,大學生普遍能力不足,而教育部的高教深耕計畫,雖揭櫫協助大學發展學校特色、落實教學創新基礎、善盡社會責任及提升高教公共性,觀其本質還是教育部出題,學校作文寫計畫申請經費,無以從根本解決問題。

交通大學張校長曾以美國為例,談到「研究型大學應從研究中教學」。但台灣廣設大學及研究所後,出現超比例的研究生人數,許多英文及基本學科能力嚴重不足的學生到研究所就讀,閱讀及解決問題能力根本不足,重新加強基本學科能力都不可得,遑論研究中教學,如何期望學生能有「定義問題、問問題的能力」。這些眾多研究所吸納的人力,最後只能成為一般的行政、技術人員,間接造成大學生及研究生的低薪,各種產業升級有困難。

目前台灣許多大學部教學仍舊因循早期菁英教育思維,未強化教學、建立淘汰輔導機制。台灣早年的大學錄取率只有兩、三成,依人口能力常態分佈,縱然大學輕教學、低淘汰率,仍能保有一定競爭力;台灣社會已普遍接受大學多元入學,但高入學率就需高淘汰率,以維持其公平性及畢業生素質,不要執著於○.一%的退學率,個個有高學歷卻沒有學習力,浪費高教資源也無法提升國家競爭力。如今美國大學醫學、工程科系,仍堅守一到兩成以上的退學率,許多大學生入學第一、二學期後,沒法應付學業,也只得轉學到科技或社區大學;高薪職業運動選手搖籃的大學校隊,學科成績未達標準就禁賽或退學。

台灣高教深耕應省思如何建構最前瞻的教學內容及強度,建立淘汰輔導機制,導正社會觀念,讓大學成為真正授業解惑的場所,讓學習壓力存在大學及研究所,讓高、國中、小學生適性發展潛能、鍛鍊體魄,促進高中職分流學習,如此小國寡民台灣的產業得以有充分適才人力,也成就健康活潑的國民特性。

(作者分別為成功大學醫學院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及特聘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