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穎
近來在媒體及網路上爆紅的影片,是美國首席大法官John G. Roberts Jr.上月初在他兒子中學的畢業典禮致詞說:「我願你有時受到不公平的對待,這樣你才會了解正義的重要性…。願你有剛好足夠的苦痛經歷,讓你學會同情。」期盼畢業生要從挫折中學習的祝福,不僅與眾不同,更蘊含司法者應有的「同理心」。
司法審判能秉持「同理心」,設身處地理解當事人、解決人民紛爭,人們才可能信任司法。因此,美國司法透過「陪審團」制度,讓人民參與審判,避免法官的獨斷與缺乏「同理心」,而忘了「無罪推定」的確信(職業法官審判罪犯,每天眼見都是壞人,人性上難維持無罪推定信念)。反觀台灣司法,據中正大學二○一六公佈民調顯示,有高達八成四民眾不相信法官,這是民主國家難以想像的現象。在台灣的司改關鍵時刻,重建司法人員對人民的「同理心」,是司改成功的重要因素。
不論是美國陪審制或日本裁判員制度,都是讓人民有機會秉持「同理心」參與審判,而蔡總統宣示四項主張包括:法庭透明化、法官與檢察官的淘汰機制、建立人民參與審判制度等,皆是重建人民信任司法的必要手段。面對社會普遍認為是「人生勝利組」的法官、檢察官,人民應持續關注,重建司法「同理心」的相關政策是否確實落實。
(作者為律師,永社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