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可怕的「公務員化」

國發會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何以功能消失?行政院長林全最近被問到這個問題時直言:「今天國發會不像過去經建會、經合會時代具有那種智庫的角色。當時待遇好,任用資格也有彈性,不必一定要高考資格,而現在都公務員化。」這段觀察,引起前後兩任國發會主委管中閔與陳添枝的回應,但都僅止於現象的描繪,這情況適當嗎?應該如何改善?尚未見政務官提出深刻的思考。

關心國家發展的人,不應該放過這個好機會,大家應該一起來談談:什麼才是一個有用的政府體制,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公務員,才能讓政府成為服務國家競爭力的組織,而不是消極的秩序管理者,甚至是阻礙民間爆發力的絆腳石。

根據林全院長的感受,國發會很難做長遠計畫、前瞻性的政策,早在二○○○年民進黨第一次執政之前就已經開始。陳添枝的回應則是,國發會還是會扮演智庫,並規劃總體經濟政策以及跨部會溝通,但不可能期待像一九七○年代的智庫角色。其實,我們也不必神話經合會時代的政策規劃能量,因為時空環境早已變異;但是國發會如果弱化,無法因應當前國家需要作出新的貢獻,這樣的機構,其存在的必要性,必然會面臨挑戰。

國發會主委陳添枝表示,不可能期待國發會扮演像一九七○年代的智庫角色。(資料照/記者廖振輝攝)

事實上,也不僅是國發會,只要詳查各部會的委外研究計畫,項目之大,金額之鉅,就會發現一個荒謬的景象,我們以國家考試嚴選而來、未來還要支付其退休金的公務員,好似普遍把政府經營成「發包中心」,政策研究自己不做,或做不來,一律拿人民的血汗錢,支付給學界、智庫來承攬,而學界與智庫為了爭取標案以維持生存,於是,「紙上作文」、「看人出菜」,屢屢傾軋中立研究應該具備的客觀性,更缺少實際就產業所進行的深度調查與訪談,以致研究的結論在事後很少禁得起驗證。

這樣的政策產出,甚至已經成為模式,繼續在新政府如常運作。中華經濟研究院當年接受經濟部上億元委託提出ECFA報告,現在同一批人又承攬了國發會的新南向計畫,最是「經典」。看到此一流程,回憶過往紀錄,如何可以增強國人對政策品質的信心?請問該不該改善?

陳添枝主委也解釋,現在國發會的規劃能量以總體規劃為主,同時在決策權分散於各部會的情況下,國發會便擔起協調的角色,讓部會不會互相扯後腿。這樣的自我認知,實在不符合國發會應該作為國家戰略部隊的期待。即使限縮為總體規劃,但上任一年至今,大家沒等到國發會就我們的人口變遷問題提出政策規劃,而人口變遷是一切施政的根本,這個核心問題不勇敢面對,並擘劃對策,政策何以所附?倘若「內部同仁素質還是很高,仍會扮演一定頭腦的角色」為真,就不該迴避這個基本責任。

這次的前瞻計畫,行政院決定自己抓,並改找吳宏謀政務委員負責水資源,交通部長賀陳旦負責軌道建設,城鄉建設是政委張景森,科技政委吳政忠負責綠能和數位建設,基本上這是「大政委」架構,如果院與政委是戰略領導,不只要統合屬於戰術單位的各部會,而且要把這兩個層次擺對位置,各部會要在台上,政委屬於幕後。然而,前瞻計畫已送到立法院多時,在野黨與民間擾攘不休,關鍵在政策說明的人不見了,何以大政委會讓各部會蒸發?主政者如果持續漠視這組織力量的自我減損與退散,就會不成隊伍,沒有隊形,也難有戰功。

中國是實施菁英式計畫經濟,因屬威權國家,暫且不論。即使是民主的日本,其在戰後的復興過程,仍保有相當的菁英與人才進入官僚體系,其經產省,乃至過去的通產省,不斷進行內部變革,即在試圖維持日本經濟發展要角的地位於不墜。台灣的公務部門呢?如果不做基礎研究,政策研究要委外,再加上閣揆口中的很難前瞻規劃,那所謂的「公務員化」,究竟成了什麼「無用之用」的代名詞?相信全國公務員絕對不能同意才對。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