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新南向的商業模式

◎ 張昭仁

柯P到東南亞國家首都走一圈,與小英政府的新南向政策頗有呼應之勢,台灣的政治力量除了國民黨樂當中國的棋子之外,似乎都想突破困入中國之局,向南發展。

西進中國除了政治上面臨被北京控制,經濟上其實也討不到好處。公元兩千年,中國面臨資金、技術需求,開放低工資與環境政策,當時台商依資金、技術優勢,善用低工資的勞動力量,將產品賣到西方國家,還有一些利基。現在中國的工資不再便宜,中國也逐步轉型成為一個獨特消費市場,這個消費市場根本不是外人能夠生存獲利。

小英政府將眼光放到更大的國際化,提出新南向五大旗艦計畫,與南向國家多層次互動,然而,新南向如何成功?台灣社會如何從新南向中獲益?

新南向政策,當然不是首都市長到南向首都走一圈就會成功,而是需要務實地從政治上與經濟上清晰定位。政治上,新南向不會有被控制的危機,但這些南向國家受中國的影響,檯面上,也不會與台灣走得太近。經濟上,最重要的是釐清資金南向或是市場南向?資金南向是移動台商資金,善用當地國家的天然資源或人力資源,將產品送往西方國家市場。市場南向就是以南向國家市場為標的,從南向市場上獲利生存,這是台商自身要評估的。對於政府來說,不論廠商是資金或市場南向,要更進一步考量到對台灣國內的益處何在?如何增加國內的工作機會、人民的工作所得,使國內人民從南向政策有所受益,從南向,台商、政府與人民間建立一個獲益的商業模式。政府可以做的是進一步創造更多的互動環境,例如語言、環境、宗教、法律的研究中心與人才培訓,讓台灣與南向國家有更進一步的互動空間,從互動了解中找到更多連結與機會。

西進中國讓台灣社會崩壞,已在馬政府八年中顯現。新南向政策或許充滿較多成功的機會,如何將機會落實,仍是充滿著挑戰,語言、文化、人脈都是挑戰,如何讓挑戰變成機會,這是政府的基本功。

(作者為加州會計師,網路科技公司CEO)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